在城市的道路用地上採取栽樹、鋪草和種花措施,以改善市區的小氣候,降低車輛和人流的雜訊,淨化空氣,劃分交通線路,防火和美化城市。

  街道綠化結構 按功能和所處位置可分為:

  人行道綠帶 又稱步行道綠帶,指車行道和人行道之間的綠化帶。它的主要功能是為行人遮蔭,最簡單的佈置形式是種植單行喬木。如果綠綠帶寬在2米以上,可種植喬木、灌木或佈置植籬,還能起到防塵、降噪的作用。

  分車綠帶 在車行的路面上設置的劃分車輛運行路線的綠帶。一般在路面上可以有一條或兩條綠帶,一條的是把車輛分成上下行;兩條的是把慢車道和快車道分開。分車帶可以種植各種樹木花草,種植灌木的高度不要超過司機的視線高度,以保證行車安全。

  防護綠帶 人行道和建築物之間的綠帶,可以減少人流、車輛的噪聲幹擾。

  基礎綠帶 緊靠建築的綠化帶,可以和防護綠帶合並。有些退到建築紅線以內的建築,可把基礎綠帶變成門前的庭園。

  其他 還有廣場綠化、停車場和立體交叉道路等處的綠化。

  樹種選擇和佈置 人行道綠帶所選擇的樹種要求:樹冠冠幅大,枝葉密,耐瘠薄土壤,耐修剪,紮根深,病蟲害少,落果少,沒有飛絮,發芽早,落葉晚,耐幹,耐寒,壽命長,材質好。

  街道綠化多采用規則式,兩側對稱,樹木、花壇的佈置有一定節奏。自然式可用於車行道以外,步行道一側較寬敞面積中,供行人作短暫休息。在北半球,東西向街道路南一側如果有高大建築,在很大遮蔭的范圍內可以減少綠化,而路北一側可以適當增加綠化面積。沿街各處建築性質不同,綠化的形式和范圍可以相應變化。道路兩側的行道樹種植可以采用多行高大的喬木形式,也可以鋪草種花為主。前者壯觀,遮蔭好;後者開朗,視野廣。

  街道綠化設計要與城市道路斷面的設計同步進行,註意與街道地上、地下各種構築物配合,並考慮地面建築小品和交通設施,地下的管線埋設寬度和深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