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泛指長江以南,但歷代含義頗不相同。現今的江南大約指蘇南、浙江一帶。

  發展概況 江南氣候溫和,水量充沛,物產豐盛,自然景色優美。晉室南遷後,渡江中原人士促進瞭江南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園林的營建創造瞭條件。東晉士大夫崇尚清高,景慕自然,或在城市建造宅園,或在鄉野經營園圃。前者如士族顧辟疆營園於吳郡(今蘇州),後者如詩人陶淵明辟三徑於柴桑(今九江附近)。皇傢苑囿則追求豪華富富麗。建康(今南京)為六朝都城,宋有樂遊苑,齊有新林苑。唐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首次發現太湖石的抽象美,用於裝點園池,導後世假山洞壑之漸。南宋偏安江左,在江南地區營造瞭不少園林,臨安、吳興是當時園林的集聚點,蔚為江南巨觀(見吳興園林)。明清時代,江南園林續有發展,尤以蘇州、揚州兩地為盛。盡管江南園林極盛時期早已過去,目前剩餘名跡數量仍居全國之冠,其中頗多為太平天國戰爭之後以迄清末所建。早期園林遺產,如揚州平山堂肇始於北宋;蘇州滄浪亭和嘉興煙雨樓均始建自五代,嘉興落帆亭始建自宋代,易代修改,已失原貌。蘇州留園和拙政園、無錫寄暢園、上海豫園、南翔明閔氏園(清代改稱古猗園)、嘉定明龔氏園(清為秋霞圃)、昆山明春玉園(清為半繭園)均建於明代,規模尚在。目前,江南園林以蘇州保存較好(見蘇州名園),揚州也有相當數量的園林遺留至今(見揚州名園)。其他各地較著名的有:

  南京 舊日諸園如愚園、頤園、商園均已無存。瞻園在60年代經建築學傢劉敦楨擘畫經營,面目一新。煦園亦經修葺,恢復舊觀。

  無錫 寄暢園風采不減,仍為江南名園。梅園、蠡園則是近代作品。

  常熟 以燕園最著,有清乾隆時疊山名手戈裕良所作湖石和黃石兩山。壺隱園、虛廓居、水吾園等,已失原狀。

  上海 豫園在上海南市,園中黃石山相傳出自明代疊山名匠張南陽之手,結構奇偉。又有玉玲瓏石為江南名峰之一,傳為花石綱遺物。上海南翔的古猗園,在抗日戰爭中大部被毀,現已修復,規模勝昔。嘉定秋霞圃,以山石勝,近已修葺一新。青浦曲水園,松江醉白池均存舊跡。

  杭州 舊日私園多湮沒,惟存湖西數莊,如郭莊(汾陽別墅)、高莊(紅棟山莊)、劉莊(水竹居),但已改觀。孤山的文瀾閣和西泠印社也是西湖中的小園,均別具一格。

  吳興 南宋時園林極盛,現僅存清末南潯小蓮莊等小私園數處。城中潛園、適園、宜園等均已無存。

  嘉興 煙雨樓始建於五代,在南湖湖心。煙雨拂渚,隱約朦朧中,景色最佳。城北杉青閘有落帆亭,建自宋代,近已湮沒。

  特點 江南園林有三個顯著特點:

  第一,疊石理水。江南水鄉,以水景擅長,水石相映,構成園林主景。太湖產奇石,玲瓏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賞玩。宋徽宗營艮嶽,設花石綱專供搬運太湖石峰,散落遺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園玉玲瓏,杭州植物園縐雲峰,蘇州瑞雲峰。又發展疊石為山,除太湖石外,並用黃石、宣石等。明清兩代,疊石名傢輩出,如周秉忠、計成、張南垣、石濤、戈裕良等,活動於江南地區,對園林藝術貢獻甚大。今存者,揚州片石山房假山,傳出石濤手。戈裕良所疊山,以蘇州環秀山莊假山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園黃石湖石假山經修理已失舊觀。

  第二,花木種類眾多,佈局有法。江南氣候土壤適合花木生長。蘇州園林堪稱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園中的山茶和明畫傢文徵明手植藤。揚州歷來以蒔花而聞名。清初揚州芍藥甲天下,新種奇品迭出,號稱花瑞。江南園林得天獨厚和園藝匠師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斷。

  江南園林按中國園林的傳統,雖以自然為宗,絕非叢莽一片,漫無章法。其安排原則大體如下:樹高大喬木以蔭蔽烈日,植古樸或秀麗樹形樹姿(如虯松,柔柳)以供欣賞,再輔以花、果、葉的顏色和香味(如丹桂、紅楓、金橘、蠟梅、秋菊等)。江南多竹,品類亦繁,終年翠綠以為園林襯色,或多植蔓草、藤蘿,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賞其聲音的,如雨中荷葉、芭蕉,枝頭鳥囀、蟬鳴等。

  第三,建築風格淡雅、樸素。江南園林沿文人園軌轍,以淡雅相尚。佈局自由,建築樸素,廳堂隨宜安排,結構不拘定式,亭榭廊檻,宛轉其間,一反宮殿、廟堂、住宅之拘泥對稱,而以清新灑脫見稱。這種文人園風格,後來為衙署、寺廟、會館、書院所附庭園,乃至皇傢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嶽、苑囿中建築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營建北京的三山五園(見圓明園)和熱河的避暑山莊,有意仿效江南園林意境。如清漪園的諧趣園仿寄暢園,圓明園的四宜書屋仿海寧安瀾園;避暑山莊的小金山、煙雨樓都是以江南園林建築為范本。這些足以說明以蘊含詩情畫意的文人園為特色的江南園林,已成為宋以後中國園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營第建園,也往往延請江浙名師為之擘畫主持。

  見太湖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