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玻璃陶瓷。由晶相和殘餘玻璃相組成的質地緻密、無孔、均勻的熔結體。它是由某些玻璃加入一定量的成核劑(有時也不加),再經加熱(稱熱敏)或(和)光照(稱光敏)處理,使玻璃體內均勻地析出大量細小的晶體,而製成的透明或不透明材料。晶體尺寸一般小於0.1μm,晶體含量可達50%~90%(體積)。這類玻璃的機械強度、化學穩定性、電性能均優於普通玻璃,而生產工藝和使用原料卻與普通玻璃相似,還可大量利用工業廢料,成為20世紀6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的一種新型玻璃。

  微晶玻璃通常按玻璃基質的組成,分為矽酸鹽、鋁矽酸鹽、硼矽酸鹽、硼酸鹽、磷酸鹽微晶玻璃五大類。它們的性能指標取決於晶體的種類、含量、大小及玻璃相的種類等。

  微晶玻璃的生產流程與普通玻璃類似(熔制溫度略高,達1500~1600°C),不同的是添加成核劑和進行微晶化熱處理。成核劑有金、銀、銅、二氧化鈦、氧化鋯及氟化鈣、氟化鈉等。光敏類配方中還需另加增感劑,如氧化硒、氧化錫等,目的在於促進成核,降低微晶化熱處理溫度。微晶化熱處理的方法有階梯保溫(先在退火溫度與轉變溫度之間,再在轉變溫度以上,約900°C左右)和特定溫度下保溫兩種。後一種方法適用於具有較大轉化熱的一類玻璃。

  玻璃相含量在15%~20%以上,且其膨脹系數大於晶相的玻璃陶瓷,也可以用淬火法來增強性能。

  微晶玻璃在航空、核工業、火箭等方面用作工程結構材料,也可用作電絕緣、光學和建築材料,還可用以制造烹飪器皿。磁性微晶玻璃可作電子計算機的記憶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