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丙烯酸酯為主要單體經共聚而成的一種合成橡膠,具有耐高溫、耐油、抗臭氧和耐紫外線輻照等特殊性能,是一種耐熱、耐油的特種橡膠。主要用作汽車和機車的各種耐熱耐油密封圈、襯墊和油封。

  沿革 1912年,德國人O.勒姆首次研究瞭聚丙烯酸酯的硫化。1944年,美國的C.H.費希爾等開發瞭丙烯酸乙酯同2-氯乙基乙烯基醚共聚橡膠,1948年,固特裏奇化學公司將該產品工業化。1952年,美國單體體公司開始生產丙烯酸丁酯與丙烯腈共聚的丙烯酸酯橡膠。1955年,日本東亞合成化學工業公司也生產瞭丙烯酸丁酯-丙烯腈共聚橡膠。為克服這種橡膠的低強度和低溫性能差等缺點,1975年美國杜邦公司開發成功丙烯酸酯-α- 烯烴共聚橡膠,其典型代表是丙烯酸乙酯-乙烯無規共聚物和其後的丙烯酸乙酯-乙烯交替共聚橡膠。據悉,它們可在-40~175℃的燃料油環境中長期使用。

  隨著汽車工業的迅速發展,丙烯酸酯橡膠產量迅速增長。1963年世界產量為1300~1500t,1984年產量已增至7~8kt。

  分類 可按合成路線分兩類。一類是乳液聚合橡膠,其主要品種有丙烯酸丁酯-丙烯腈共聚物,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第三單體(如氯代醋酸乙烯酯等)三元共聚物,如高溫膠和低溫膠等,有良好的耐熱、耐油性,但強度低(抗張強度約15MPa)、低溫性能差(玻璃化溫度Tg為-15~-28℃);另一類是丙烯酸酯與α-烯烴的溶液聚合橡膠,產品強度高、低溫性能好(Tg為38℃)。

  生產方法 有兩種方法:①乳液法。采用陰離子型和非離子型混合乳化劑(如十二烷基硫酸鈉和烷氧基聚環氧乙烷),在水介質中將丙烯酸酯(包括乙酯和丁酯)或丙烯腈等乳化,並用水溶性引發劑引發聚合。膠乳經凝聚、洗滌、幹燥等工序即得幹膠。生膠的特性粘數[η]為4~6。②溶液法。以鹵代烴(如二氯甲烷)作溶劑,偶氮化合物作引發劑,以路易斯酸作絡合劑,在約1MPa下使丙烯酸酯與α-烯烴(如乙烯)進行交替共聚,膠液經凝聚、回收溶劑後,即得交替共聚橡膠。若采用過氧化物如過氧化三甲基醋酸叔丁酯作引發劑,於約180MPa下使丙烯酸乙酯與乙烯共聚,則所得橡膠為無規共聚物。交替共聚橡膠和無規共聚橡膠均有批量生產。溶液法的生產成本較高,工藝也較復雜,故大部分丙烯酸酯橡膠采用乳液法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