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豬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又稱豬霍亂。1885年首先在美國發現,以後傳播到世界各大洲。中國大部分省都有發生。1903年美國獸醫學傢德希尼茲和多賽特鑒定本病的病原是披蓋病毒科的瘟病毒屬(Pestivirus)中的豬瘟病毒。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或由於接觸污染的媒介物而發病。消化道、鼻腔粘膜和破裂的皮膚均是感染途徑。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以春夏多雨季節為多。

  人工接種的豬,一般在36~48小時後體溫升高。而自然感染的的潛伏期常為3~6天,間有延長到24天的。典型病例表現為最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病程,死亡率高。最急性型較少見,病豬體溫升高,常無其他癥狀,1~2天內死亡。急性型最常見,體溫可上升到41℃以上,食欲減退或消失,可發生眼結膜炎並有膿性分泌物,鼻腔也常流出膿性粘液,間有嘔吐,有時排泄物中帶血液,甚至便血。初期耳根、腹部、股內側的皮膚常有許多點狀出血或較大紅點。病程一般為1~2周,最後絕大多數死亡。亞急性型常見於本病流行地區,病程可延至2~3周;有的轉為慢性,常拖延1~2個月。表現粘膜蒼白,眼瞼有出血點。皮膚出現紫斑,病豬極度消瘦。死亡以仔豬為多,成年豬有的可以耐過。非典型病豬臨診癥狀不明顯,呈慢性,常見於“架子豬”。剖檢時急性型以出血性病變為主,常見腎皮質和膀胱粘膜中有小點出血;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常出現出血性腸炎,以大腸粘膜中的鈕扣狀潰瘍為典型。

  根據流行病學、臨診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診。實驗室診斷手段多采用免疫螢光技術、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血清中和試驗、瓊脂凝膠沉淀試驗等,比較靈敏迅速,且特異性高。中國現推廣應用免疫螢光技術和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采用抗豬瘟血清在病初可有一定療效,此外尚無其他特效藥物。中國的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期可達一年以上,已被公認為一種安全性良好、免疫原性優越、遺傳性穩定的弱毒疫苗。

  本病與非洲豬瘟不同。非洲豬瘟在中國迄今尚未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