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雲粒子(雲滴、冰晶)和降水粒子(雨滴、雪花、霰粒、雹塊等)的形成、轉化和聚合增長的物理規律的學科。它是雲和降水物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人工影響天氣的理論基礎。

  大氣中的水汽凝結而成的雲滴很小,半徑大約10微米,濃度為104106個/升,下降的速度約1釐米/秒,通常比雲雲中上升的氣流速度小得多,因而雲滴不能落出雲底,即使離開雲底而下降,也會在不飽和的空氣中迅速蒸發而消失。隻有當雲滴通過各種微物理過程集聚和轉化為降水粒子後,才能降落到地面。

  成雲致雨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微物理過程:濕空氣上升膨脹冷卻,其中的水汽達到飽和,並在一些吸濕性強的雲凝結核(見大氣凝結核)上凝結而成初始雲滴的凝結核化過程;雲中的過冷水滴或水汽,在冰核(見大氣冰核)上凍結或凝華以及在-40°C以下自然凍結成初始冰晶胚胎的冰相生成過程;水汽在略高於飽和的條件下,在雲滴(冰晶)上進一步凝結(凝華),使雲滴(冰晶)長大的凝結增長過程(凝華增長過程);雲內尺度較大的雲滴,在下落過程中與較小的雲滴碰並而長大的重力碰並過程;冰晶和過冷水滴同時存在時,因為過冷水滴的飽和水汽壓比冰面的大,造成過冷水滴逐漸蒸發,而冰晶則由於水汽的凝華而逐漸長大的冰晶過程。降水粒子的尺度大約是雲滴的一百倍,但其濃度卻僅為雲滴的百萬分之一(圖1)。

  凝結核化過程 雲滴由於受表面張力作用,通常呈球形。球形純水滴表面的飽和水汽壓,高於平水面的飽和水汽壓。以半徑為0.01微米的水滴為例,其飽和水汽壓超過平水面的12.5%。在沒有任何雜質的純凈空氣中,初始的雲滴隻能靠水汽分子隨機碰撞而生成。靠分子隨機碰撞而產生雲滴的可能性隨著尺度增大而變小。微小的初始雲滴,隻有在相對濕度達百分之幾百的環境中才不致蒸發。但實際大氣的水汽含量很少能夠超過飽和值的1%,因此,在沒有雜質的純凈空氣中是難以直接形成雲滴的。事實上,大氣中存在著各種凝結核,這為凝結成雲滴提供瞭條件。雲凝結核可分成兩類:①親水性物質的大粒子。它不溶於水,但能吸附水汽,在其表面形成一層水膜,相當於一個較大的純水滴。半徑為1微米的親水核,其飽和水汽壓隻高於平水面的0.1%。②含有可溶性鹽的氣溶膠微粒。它能吸收水汽而成為鹽溶液滴,屬吸濕性核。例如海鹽的飽和水溶液,隻要環境相對濕度高於78%,就可以凝結長大。隨著凝結水量的增加,溶液滴的濃度越來越小,所要求的飽和水汽壓也越高。但是,隨著凝結水量的增加,溶液滴的尺度也隨著增大,所要求的飽和水汽壓又隨尺度增大而降低。因此,不同濃度和不同尺度的溶液滴要求的飽和水汽壓值各不相同(圖2),當環境水汽壓大於相應的臨界值(圖中各曲線的峰值)時,溶液滴即可繼續增長,隨著尺度的增大,溶液滴漸趨純水滴,這時溶液滴的飽和水汽壓也轉而下降。一個含10-15克食鹽的微粒,隻要環境的相對濕度略大於100%,即可成為凝結核而生成雲滴。

  冰相生成過程 在沒有雜質(冰核)的過冷水中,冰相的生成(水由氣態或液態轉化為固態)是由水分子自發聚集而向冰狀結構轉化的過程。聚集在一起的水分子簇,由於分子熱運動起伏(脈動)的結果,不斷形成和消失。分子簇出現的概率隨溫度的降低而增大。當分子簇的大小超過某臨界值時,就能繼續增大而形成初始冰晶胚胎。直徑為幾微米的純凈水滴,隻有在溫度低於-40°C時才會自發凍結;但當過冷水中存在雜質(冰核)時,在雜質表面力場的作用下,分子簇更容易形成冰晶胚胎。自然雲中冰晶的生成,主要依賴於雜質(冰核)的存在。在-20°C時,每升空氣中約有一個冰核,僅為同體積中雲凝結核濃度的幾十萬分之一。因此雲中冰晶的濃度,一般遠遠小於水滴的濃度。

  凝結增長過程 雲中空氣上升而膨脹冷卻時,水汽不斷凝結。在凝結過程中,雲滴半徑的增長速度和雲中水汽的過飽和度成正比,與雲滴本身的大小成反比。所以在確定的水汽條件下,雲滴凝結增長越來越慢。在0.05%的過飽和條件下,一個由質量為10-13克食鹽生成的初始雲滴,從半徑為0.75微米開始,增長到1微米時需要0.15秒的時間,增長到10微米時需30分鐘,而增長到30微米時,就需要4小時以上的時間。雖然水汽在少數大吸濕核上凝結之後,可產生大的雲滴,但如果要它繼續增長到半徑為100微米的毛毛雨(下落速度約為70厘米/秒),就需要更長的時間,而積雲本身的生命大約隻有1小時,故在上述情況下不可能形成雨滴;在層狀雲中,氣流上升的速度,隻有幾厘米每秒,當大雲滴在不斷下落的過程中,還來不及長成雨滴,就會越出雲底而蒸發掉。總之,在實際大氣中,單靠水汽凝結是不能產生雨滴的。

  碰並增長和暖雲降水機制 雲滴相互接近時,發生碰撞並合而形成更大雲滴的現象,稱為雲滴碰並增長。在重力場中下降的雲滴,半徑大的速度較快,可趕上小雲滴而發生碰撞並合,這稱為重力碰並。但半徑不同的雲滴相互接近時,由於小滴會隨著被大滴排開的空氣流繞過大滴,所以在大滴下落的路途中,隻有一部分小滴能和大滴相碰(圖3

)。相碰的雲滴,也隻有一部分能夠合並,其他則反彈開來。碰並的比例稱為碰並系數,其數值由大小雲滴的半徑所決定,通常都小於1。半徑小於20微米的大雲滴對小雲滴的碰並系數很小。大雲滴穿過小雲滴組成的雲體時,其半徑在碰並過程中的增長率與碰並系數、大小雲滴之間的相對速度和小滴的含水量都成正比。大雲滴的半徑越大,碰並增長得越快。在理論上,假設大雲滴在雲體中和小雲滴連續均勻地碰並而長大,計算其平均結果得出:半徑為30微米的大雲滴,穿行於含水量為1克/米 3、由半徑為10微米的小雲滴組成的雲體中時,隻要六分半鐘就能長大到40微米,在20分鐘之內就能長大到100微米。在實際大氣中,雲滴間的碰撞是一種隨機過程。雲中一部分大雲滴碰並小雲滴的機會比平均結果大,所以長得特別快;而其他雲滴的碰並速度,則比平均結果慢。由於雨滴的濃度隻有大雲滴的千分之一左右,所以隻需要考慮那些長得最快的少數大雲滴長成雨滴的過程。用這樣的概念建立起來的隨機碰並增長理論,所得到的雨滴生成時間,比連續增長的時間大大縮短,這與實際情況更加接近。

  此外,氣流的湍流混合作用和雲滴在電場作用下的相互吸引,也能使雲滴相互接近而發生碰並。一般認為這兩種機制,主要是對小雲滴的增長起作用。

  由液態水構成的雲體,若有足夠的厚度、足夠的上升氣流速度和液態含水量,其中的大雲滴就可以在碰並過程中長大為雨滴。這種過程稱為暖雲降水過程。

  半徑大於3毫米的雨滴,在下降過程中會嚴重變形,有時會破裂成若幹小雨滴;在大小雨滴相互碰並的過程中,有時也會分離出一些較小的雨滴,這些情況,統稱為雨滴的破碎過程。這種由小雨滴在雲中反復經歷瞭上升、增長、下落和再破碎的過程之後,在一定條件下迅速形成大量的雨滴,稱為朗繆爾連鎖反應。

  冰晶過程和冷雲降水機制 在同一零下溫度時,冰面的飽和水汽壓比水面的小(圖4),故相對於水面飽和的環境水汽壓而言,冰面的水汽壓就是過飽和的,所以在溫度低於0°C的過冷雲中,一旦出現冰晶,就可以迅速凝華增長。T.H.P.伯傑龍根據這個道理,於1933年提出瞭降水粒子的生成機制。他認為:在低於0°C的雲中,有大量的過冷水滴存在,冰晶的出現,就破壞瞭雲中相態結構的穩定狀態;雲中水汽壓處於冰面和水面飽和值之間,水汽在冰面上不斷凝華的同時,水滴卻不斷蒸發;冰晶通過水汽的凝華,可迅速長大而成雪晶。這樣,水分從大量的過冷水滴中不斷轉移到少數冰晶上去,終於形成瞭降水粒子。這即為冰晶過程,又稱伯傑龍過程。

  過冷水滴一方面蒸發,水汽向冰晶轉移,使冰晶長大;一方面又和雪晶碰撞而凍結,使雪晶進一步長大。如果參加碰撞而凍結的過冷水滴很多,雪晶就會轉化為球狀的霰粒。雪晶還可能在運動中相互粘連成雪團而下降。這些固體降水粒子,在落到地面之前未融化者,就是雪、霰等固體降水;落到溫度高於0°C的暖區時,就會融化,成雨滴。

  冰晶濃度在很多場合下高於環境的冰核濃度,這說明參與冰晶過程的冰晶,不僅從冰核作用過程中生成,而且當雪晶等固體降水粒子在-5°C左右和直徑大於24微米的過冷水滴碰撞凍結時,或者當松脆的枝狀冰晶碎裂時,都可能產生一些碎冰粒。這種產生次生冰晶的過程,稱為冰晶繁生。

  自然雲的降水過程 在中緯度地區,形成大范圍持續降水的層狀雲,往往比較深厚,雲頂常在0°C層以上,因而雲體的上部溫度較低,有大量冰核活化,這是產生冰晶的源地。冰晶長大之後降到雲體中部,那裡有大量的過冷水滴,可通過冰晶過程將水分供給冰晶,使冰晶繼續生長。故一般稱這種雲的上部為播種雲,中部為供應雲。在這種過程中長大的雪晶和雪團,落入下部0°C以上的暖雲中,就融化成為雨滴。在雷達熒光屏上,常可觀測到顯示這種融化過程的亮帶(見氣象雷達回波)。

  對流雲中的上升氣流很強,含水量大,雲體深厚,有利於碰並增長形成降水粒子。雲下部的大雲滴被上升氣流帶到上部,碰並長大之後,開始下降,在下降的過程中,又進一步碰並而迅速長成雨滴。

  積雨雲的雲頂伸展得很高,溫度很低,在雲的中上部可通過冰晶過程生成雪團或霰。它們在落入暖層之後,融化並進一步碰並成為雨滴而落下。在對流極為旺盛的積雨雲中,霰粒和凍結的雨滴(稱凍滴)在上升氣流很強、含水量很大的過冷區中穿行時,依其碰並過冷水滴的多寡、釋放潛熱的快慢,而生成透明與不透明層次相間的冰塊,稱為雹。如果雹塊足夠大,通過暖區時就不一定完全融化,落到地面即為降雹。

  熱帶和亞熱帶的對流暖雲(如濃積雲),可通過雲滴間的碰並增長而產生陣雨。溫帶對流雲,盡管雲頂發展到出現冰晶的高度,但有時也可以在雲的下部暖區中,就通過碰並過程產生降雨。

  對於雲和降水粒子形成、增長和轉化的規律的認識,主要是從理論研究和可控條件下的實驗中得到的。實際上,自然雲的環境和相應的微物理進程十分復雜,加上觀測方面的困難,對它們的認識還很粗淺。因此雲和降水微物理學的發展方向,主要是探測和研究以自然雲為宏觀背景的粒子群體的演變規律。

  

參考書目

 B.J.梅森著,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譯:《雲物理學》,科學出版社,北京,1978。(B.J.Mason,The Physics of Clouds,Oxford Univ.Press,London,1971.)

 H.R.Pruppacher,J.D.Klett,Microphysics of Clouds andPrecipitation,D.Reidel Publ.,Dordrecht,Holland,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