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稱禾、穀或穀子,其子實稱小米。中國北方是粟的起源中心,其野生種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在中國廣泛分佈。黃河流域從西起甘肅玉門,東至山東龍山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有炭化粟出土的近20處(見彩圖),其中最早的是距今約7000多年的河南裴李崗和河北磁山遺址,表明黃河流域粟的馴化栽培歷史悠久。黃河流域的早期文化也可說是旱農耕作的粟、黍文化。《詩經》中出現瞭與粟有關的字“黍”、“稷”和“秫”、“粱”、“糜”、““芑”等。“稷”一說即粟,一說為黍;“秫”指粘性粟,後泛指一切粘性的谷粒;“粱”指穗大芒長粒粗的粟,“糜”是赤色的“粱”,“芑”是白色的“粱”,反映瞭古代人民對粟的不同類型,早已有所認識。

陜西半坡村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谷子 半坡博物館稿

  粟在春秋、戰國時期仍是首要的糧食作物。《漢書·食貨志》稱:“春秋它谷不書,至於麥禾不成則書之,以此見聖人於五谷最重麥與禾也”。“禾”、“谷”二字常被用作主要糧食作物的通稱。直到隋唐時水稻生產發展,粟在全國糧食生產中的地位才有所下降;但在北方地區仍不失為農民的主糧。

  粟是耐瘠作物,吸肥力強。戰國時《呂氏春秋》有“今茲美禾,耒茲美麥”,北魏《齊民要術》指出:“谷田必歲易”,說明很早已知粟宜輪作,忌連作。粟性耐旱,較能適應黃土高原的幹旱條件,但仍需必要的水分供應。魏、晉時已趨完整的耕-耙-耢整地體系,就是適應北方抗旱保墑需要,保證粟生長良好的重要技術。《齊民要術》等農書中對粟進行中耕的必要性闡述甚詳。至清代,《知本提綱》指出:“禾賴中根以生。然浮根不去,則中根不深,不能下吸地陰,上濟天陽,則子粒幹缺,所收自薄。故鋤不厭頻”,已從當時的經驗認識水平上,將中耕的作用與植株吸收地下水分和利用陽光聯系起來。關於粟的品種選育,西晉文獻記載有10多個,至《齊民要術》中收錄的達86個,包括瞭諸如早熟、晚熟、耐旱、耐水、耐風、有毛、無毛、脫粒難易、米質優劣等不同性狀,反映瞭當時選種工作的發展和品種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