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鄭風·溱洧》述說鄭國男女到溱洧二水的岸邊歡聚,彼此以芍藥和蘭為禮品相贈,是中國關於花卉植物的最早記載。《說苑·奉使》“越使諸發執一枝梅遣梁王”。《越絕書》說勾踐種蘭渚山;戰國時屈原在《離騷》中稱“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則是花卉栽培的較早記述。楚國的“蕙”,可能指的是蘭科植物。

  南北朝以前 漢武帝修上林苑,詔令群臣從各地獻名果奇樹異卉,所得草木達2000餘餘種。據說當時茂陵富人袁廣漢已於北邙山建立私人園苑栽培花木。張騫出使西域諸國,帶回多種植物中有安石榴,雖是作為果樹引進,也可視為觀賞花木引種的開始。相傳菊花栽培始於晉代。南朝謝靈運稱:“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說明當時牡丹也已作為觀賞花木。但在中國古代,與作物生產相比,花卉栽培僅居十分次要地位。北魏《齊民要術》序言中稱:“花草之流,可以悅目,徒有春花,而無秋實,匹諸浮偽,蓋不足存。”這是花卉栽培長時期不被列入農書記述范圍的重要原因。

  唐宋時期 唐代時,花卉栽培進一步發展。都城長安牡丹開花時節,曾出現觀花和競相買花的盛況。梅花在漢代已出現重瓣種,唐代則杭州孤山的梅花已聞名於世。1972年在陜西乾縣發掘的唐章懷太子墓中,墓道壁畫有一侍女手捧山石小樹盆景的圖象;唐代詩人王維有將山石與蕙配置於黃瓷器中的記述,表明花卉盆栽和盆景藝術在唐代也已出現。

  宋代是中國花卉栽培的發展時期,有關花卉的書籍刊行也達到一個高峰。牡丹栽培在古都洛陽、河南陳州(今河南淮陽)、四川天彭(今四川彭縣)已負盛名,其中洛陽各園栽培竟達數十萬株之多。牡丹品種在歐陽修《洛陽牡丹記》中記有24個,周師厚《洛陽花木記》的記錄已達109個。從自然雜交中選擇得到的“紹興春”和“潑墨紫”、從選用芽條變異進行嫁接得到的“潛溪緋”和“縷金黃”等新品種都已產生。嫁接技術應用於花木,可能也始於宋代。

  菊花自晉迄宋,栽培型式出現瞭百千朵花出於一桿的大立菊型,藤蔓柔長、下垂數尺如纓絡狀的懸崖型,盆栽蔓生,可作成鸞、鳳、亭、臺之狀的結紮型以及一枝隻生一葩的標本菊型等。宋時已能將兩枝菊花靠接,形成一莖而開花各異。關於菊花的變異現象,唐代已有記述。宋時則今年種白菊、次年變黃花等實踐證驗更多。劉蒙《菊譜》稱將同一品種菊花移種園圃肥沃之處,可使單葉變而為千葉,說明已認識到栽培環境條件可導致變異的產生。

  其他中國名花如芍藥、梅花和蘭花等在宋代也有很大發展。宋代“揚州芍藥天下冠”。蔡繁卿曾作萬花會,收集展覽大量絕品,當時有專譜記載的即多達30餘個品種。梅花品種在宋范成大《梅譜》中收錄的有100種左右。當時蘇州鄧尉梅花盛開的景象被喻為“香雪海”。蘭花品種在宋趙時庚《金澤蘭譜》中已按花色分列,且有細致的性狀描述和不同品種的栽培方法,可知當時藝蘭的技術已具相當水平。

  宋時還出現瞭促成栽培方式,以紙糊密室為溫室,鑿地作坑,坑上置竹緶盛花,坑內置沸湯薰蒸以促花早開。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臨安,均已盛行瓶插花,並有瞭花卉市場和以接花為業的“園門子”。南宋《全芳備祖》記述花木已達400餘種,堪為空前完備的花卉專集。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的皇室、貴族,都熱衷於寢陵、行宮的修建,官宦富豪之傢競相以構築園林為榮,促使花卉栽培業走上瞭又一個發展時期。表現在:

  ① 花卉品種的頻增。菊花從宋代劉蒙《菊譜》所錄35個品種,到明代黃省曾《藝菊書》所錄222個品種和王象晉《群芳譜》所錄281個品種,這個發展變化,不隻表明品種數量的激增,而且說明栽培技術也有很大提高。如王象晉記述秋菊枯後仍施以肥料,明春任其自然出苗,就可得多種變異花的植株,說明已知利用自然雜交種子培育新品種。牡丹從宋代的109個品種,到《群芳譜》的185個品種,主要也是通過不斷播種自然雜交種子而獲得的。當時的采種和留種技術也已有很大進步。

  ② 花卉繁殖方法的改進。牡丹嫁接在明代以前主要用野生植株(山篦子)作砧木。明代除利用芍藥根作砧木外,還以常品牡丹(單葉種或品種不很好的)來嫁接,提高瞭成活率。在菊花繁殖方面,宋代已有分苗、播種方法,明代開始應用扦插方法;同時,以小花菊本和菴作砧木,以他色菊苗頭作接穗,進行割接繁殖也獲得成功。明代俞宗本《種樹書》記述瞭用人尿浸黃泥封樹皮,促進植物生根的方法。徐光啟《農政全書》對於植物的扦插繁殖技術,也有較詳盡的記述。

  ③ 盆景的迅速發展。元代高僧韞上人總結前人經驗,創造“些子景”,開辟瞭盆景藝術的新途徑。至明代,盆景講究詩情畫意,以能仿大畫傢筆下意境為上品。清代《花鏡》對盆景制作技術有較詳盡的論述,對盆栽用土尤有獨到見解。後逐漸形成瞭揚、蘇、川、徽等各具特色的盆景藝術流派,在中國花卉栽培中大放異彩。

  ④ 花卉的相互引種漸多。由於海運開通,東西方之間接觸漸繁,花卉植物的相互引種也進一步得到發展。中國的四個月季花品種──斯氏中國朱紅、中國黃色茶香月季、中國緋紅茶香月季、柏氏中國粉色月季經印度傳至英國,對歐洲月季的栽培產生瞭重大影響。中國的菊花、牡丹、翠菊也於18世紀下半葉先後被輸入東亞和西歐各國。1840年以後,中國的野生植物資源有不少傳出國外。同時,從外國引入的花卉種類也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