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寄生在植物韌皮部篩管內的菌原體所引起的病害。植物菌原體按其基本性狀可分為2類。呈螺旋狀體、能旋轉或蜿蜒蠕動的一類為螺原體,引起的病害有柑橘僵化病、玉米矮化病等;另一類隻能用電鏡從病株組織中觀察到,形態多呈不規則的球形或短絲狀,和許多寄生在動物體內的菌原體相似,習慣上暫名為類菌原體,引起的病害較多,如桑萎縮病、棗瘋、泡桐叢枝、甘薯叢枝、花生叢枝、翠菊黃化、椰子致死性黃化等。

  癥狀和診斷< 植物菌原體病害的癥狀一般表現為:葉片黃化,新生葉細小而質硬,隱芽萌發造成側枝叢生、節間縮短,嚴重時大量枝葉簇生成團呈鳥巢狀或掃帚狀;花瓣失去正常的顏色而呈綠色,或花器變葉,花瓣甚至雄蕊、雌蕊變為小葉片;不能結果或結果少而變小,不結種子或子實不育;篩管內往往有多量愈傷組織增生;整個植株生長遲滯、明顯矮化;多年生植物罹病後生長勢逐漸削弱,枝條枯死,導致全株死亡。

  診斷植物菌原體病害的主要根據是:①植物篩管中有菌原體存在。②用廣譜抗生素特別是四環素族抗生素在一定時期內可以抑制癥狀,而青黴素無抑制作用。③在病株上的媒介昆蟲體內能檢查到類菌原體。

  傳播途徑和防治 螺原體和類菌原體所引起的植物病害,一般通過嫁接或以葉蟬類、木虱、椿象等刺吸口器昆蟲以及菟絲子等為介體而傳播;而植株之間的一般接觸和摩擦接種則不會傳病。

  防治措施主要有拔除病株,或通過熱力處理種苗殺死病菌以減少傳染源;防除傳病媒介昆蟲;改善栽培管理措施,清除其他寄主植物,培育優良抗病品種和無病苗木(對無性繁殖的植物尤為重要)等。用四環素族抗生素處理患病植株,能在一定時間內抑制或減輕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