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場是有魚類或其他水產動物聚集可供捕撈的水域。構成漁場的要素是:①具有大批洄遊經過或集結棲息的捕撈物件;②具有捕撈物件生存或生活的環境條件;③可以使用適當的工具進行捕撈,從而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某些產量較豐富、均衡且較集中的漁場習慣上稱為中心漁場。捕撈對象在漁場上群集並足以獲得較高產量的時期,稱為漁期(通常也稱為漁汛)。在漁期中魚獲產量最高的一些時日,稱為盛漁期或旺汛。

  漁場和漁期是分別從空間上和時間上表達的同一事物的兩兩個概念。在空間上一個具備漁場條件的水域隻有到瞭漁期,才能成為漁場;同樣,隻有在具備形成漁場條件的水域才有漁期。漁汛(漁期)根據魚獲量出現的低、高峰可分為初汛、旺汛和末汛;根據旺汛出現的不同季節可分為春汛、秋汛和冬汛。各汛期漁獲量的多少,常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而出現差異,其中尤以暴風、潮汐以及水溫、鹽度等的影響最為顯著。及時預報漁場及其發展變動情況,對於指導漁業生產和提高漁獲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形成原因 漁場和漁期的形成是捕撈對象的生態習性和生理狀況與所在水域環境條件相適應的結果。不同種類的捕撈對象因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各異而有不同的漁場(漁期),如鯡漁場、鱈漁場、大黃魚漁場、帶魚漁場等。同一種類的捕撈對象在不同的生活階段,也因其適應性不同而有不同的漁場和漁期,如大黃魚的產卵漁場、索餌漁場和越冬漁場的地理位置、環境條件和出現的漁期就各不相同。有的同種捕撈對象即使在同一生活階段,也因年間環境條件出現差異,其漁場的地理位置和漁期也有不同,如東海綠鰭馬面魨的越冬漁場和冬汛漁期,年間差異較大。

  一般捕撈對象在春初或秋初,伴隨性腺的逐漸發育,生理與滲透壓機制發生變化,從而開始生殖洄遊,最後到達位於近岸河口或兩種水系交匯而鹽度較低、浮遊生物豐盛的水域,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產卵場(或繁殖場)。生殖階段結束後,大多分散覓食並陸續遊集於餌料豐富的索餌場進行育肥。經大量攝食後,魚體肥滿度不斷增加,含脂量達到一定程度。當外界環境條件出現急劇變動時(最明顯的是溫度下降),即遊往環境條件較穩定的較深水域即越冬場越冬。

  良好的漁場多出現於餌料豐富的高生產力水域;而水域的環境條件則是導致捕撈對象聚集的有效標志。因此凡有下列各種情況出現的水域都有可能形成可供捕撈的漁場或較好的漁場;①上升流附近和對流旺盛處;②水溫躍層明顯處;③水流靜穩或水文穩定處;④兩種水團或兩種性質不同的水流交匯處(混合水區);⑤水下淺灘;⑥海底斜坡、島嶼和堆礁附近;⑦生物障礙線的邊緣地帶;⑧水底有植物叢生或動物聚集的水域。在上述各水域中,漁場分佈最多的是大陸架水域,其產量約占全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凡有將深層營養物質帶至上層的上升流存在的海區,產量更為豐富。上升流海區僅占海洋總面積的1‰,而其產量卻占世界總產量的50%左右。海洋中的孤懸巖礁附近,或大洋中兩種不同水系的交匯處,亦多優良漁場。一般在洋區的上層漁場多屬此類。目前實際產量約占全世界總產量的4%,尚有很大潛力。

  漁場的分類 海洋漁場從地理角度一般可分為:①大陸架漁場。水深在200米以內,其中按離陸遠近及水深不同,又可分為沿海漁場、近海漁場和外海漁場。中國習慣上將水深淺於40米的海區稱沿海漁場,40~80米的海區稱近海漁場,80米以上的稱外海漁場。②深海漁場。一般遠離海岸,水深自大陸架邊緣200米起,至水深1000米以上。目前底拖網作業的最深水域已達1800米。漁獲物以底層或靠近底層的捕撈對象為主。③洋區漁場。一般位於洋區,漁獲物以中上層的捕撈對象為主。多屬上層漁場,如各大洋的金槍魚延繩釣和赤道金槍魚圍網漁場等。④極地漁場。接近南、北極的高緯度海區,有極為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如南極燐蝦,為極有前途、可供開發的漁場。在上述各類漁場中,深海漁場位於大陸斜坡海區,尚未得到充分開發,產量比重僅在5%以內。

  此外,漁場還可根據捕撈對象的種類劃分,如鱈魚漁場、金槍魚漁場等;或根據所使用的漁具種類劃分,如拖網漁場、圍網漁場等;還可根據漁業法規、漁場性質等來劃分,如許可漁場、特許漁場等。

  中國近海漁場 中國近海地處溫帶、亞熱帶和熱帶,自然條件優越,大陸沿岸各河口、港灣和島嶼之間大多為適合捕撈對象繁殖、生長的良好漁場;近海水質優良、餌料豐富,有不少索餌、育肥漁場;有暖流經過或受其影響較大而深度適宜的海區,其環境條件比較穩定,又是捕撈對象集中的越冬漁場。自北而南各著名的漁場有:渤海漁場,黃海北部的煙威漁場、海洋島漁場,山東半島南側的石島漁場和連、青、石漁場,黃海南部近岸的海州灣、呂四洋漁場,外面的大沙漁場,東海北部的長江口漁場和舟山漁場,東海中部有魚山漁場、溫臺漁場、閩東漁場。東海南部是臺灣海峽,具有東海、南海兩大海區的過渡性質,盛產東海所有主要種類和南海的部分種類。臺灣省東海岸面臨太平洋、盛產大洋性的上層魚類。南海東北部的臺灣淺灘和粵東漁場是著名的中上層魚類漁場。南海北部有珠江口漁場、粵西漁場和海南省以東的漁場。南海西北部的北部灣和中國南海諸島周圍也是良好的漁場。

  世界漁場 歷史上著稱的世界三大漁場是:①西北太平洋漁場。包括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東黃海以及堪察加、千島群島和日本的東海岸,盛產太平洋鯡、遠東擬沙丁魚、大麻哈魚類、秋刀魚、狹鱈、鰈類、鮐、綠鰭馬面魨、帶魚、石首魚類、蟹類、貝類、頭足類。②東北大西洋漁場。包括巴倫支海、挪威海、北海和冰島周圍,盛產大西洋鯡、鱈類、鰈類、毛鱗魚、玉筋魚、鯖等。③西北大西洋漁場。主要在紐芬蘭島鄰近海區,盛產大西洋鯡、油鯡、鱈、鰈類、鱸鲉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盛產鳀的秘魯、智利外海漁場得到開發,因總產量超過1000萬噸而上升為世界性的聞名大漁場。其資源雖然近年出現衰退,但年產量仍遠在西北大西洋海區以上。此外,東中大西洋(非洲西岸)、西中大西洋(美國東南至圭亞那沿岸)、西南大西洋(南美洲近海)、印度洋(印度東海岸、阿拉伯海、非洲東岸)、西中太平洋(北緯20°以南至大洋洲東北)、東北太平洋以及東中太平洋(從阿拉斯加至中美洲沿岸)等處也是具有一定價值的漁場。南大洋過去是鯨的漁場,鯨資源衰退後國際上已決定對幾種大型鯨實行禁捕,而那裡巨大的燐蝦資源則正待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