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在一年或一生中所進行的週期性定向往返移動。許多魚類均有這種習性。洄遊距離長的可達幾千公裡,短的隻有幾十公裡。洄遊是魚類在系統發生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性,是魚類對環境的一種長期適應,它能使種群獲得更有利的生存條件,更好地繁衍後代。研究並弄清魚類洄遊的狀況和規律,是準確進行漁情預報和資源量估算、提高捕撈效率的重要前提條件,同時對魚類資源的保護、管理和放流增殖等具有重要意義。

  類型 魚類洄遊的分類方法很多。按魚類不同的生理需求,可分為產卵性、索餌性和越冬性洄遊;以魚類生活史不同階段可分為成魚和幼魚洄遊等。而按魚類所處不同生態環境則可分為海洋魚類的洄遊、溯河性魚類的洄遊、降海性魚類的洄遊與淡水魚類的洄遊4種類型。

  海洋魚類的洄遊 洄遊性的海洋魚類完全在海中生活和洄遊。同種魚往往分為若幹種群,每一種群有各自的洄遊路線,彼此間不相混合。如18世紀時人們認為東北大西洋各海區的鯡魚均由北極遊來。到19世紀後期,德國漁業資源學傢F.海因克通過對從各海區采來的大量鯡標本的測定分析,才確認各海區的魚群有不同的變異特征,每個海區都分佈有它自己的洄遊群體。中國近海的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鮐等也都屬於這一類型。如東、黃海的小黃魚可分為4個種群,分別有其自己的越冬、產卵與索餌的洄遊路線。中國近海的小黃魚、大黃魚的洄遊距離隻有幾百公裡,而帶魚、鮐則有上千公裡。

小黃魚洄遊路線

  溯河性魚類的洄遊 溯河性魚類生活在海洋,而溯至江河的中上遊繁殖。這類魚對棲息地的生態條件,特別是水中的鹽度有嚴格的適應性。如北太平洋的大麻哈魚溯河後即不攝食,每天還頂著時速幾十公裡的水流上溯數十公裡,有時甚至要跳越具有一定落差的瀑佈,因此在洄遊過程中體力消耗很大;到達產卵場時魚體已很消瘦,生殖後親體即相繼死亡。幼魚則在當年或第2年入海。中國的遠東大麻哈魚、鱘、鰣等都進行這一類型的洄遊。但某些生活於河口附近的淺海魚類,生殖時隻洄遊到河口,溯河洄遊的距離較短,如長江口的鳳鱭等。

  降海性魚類的洄遊 降海性魚類絕大多數時間生活在淡水裡而洄遊至海中繁殖。鰻鱺是這類洄遊的最著名例子。20世紀初丹麥施密特曾對大西洋的鰻鱺產卵場作瞭多年調查,發現平時生活於淡水的歐洲鰻鱺和美洲鰻鱺的產卵場都在西大西洋的藻海,隻是前者的產卵場略偏東,後者略偏西,都位於一個高鹽度的暖水區。歐洲鰻鱺和美洲鰻鱺降海後不攝食,分別要洄遊5000~6000公裡和1000~2000公裡後到達產卵場,此時魚體已消瘦,生殖後親魚全部死亡。兩種鰻鱺幼體回到各自大陸淡水水域的時間不同,歐洲鰻鱺需要3年,美洲鰻鱺隻需要1年。中國的鰻鱺、松江鱸等的洄遊也屬於這一類型。

  淡水魚類的洄遊 淡水魚類完全在內陸水域中生活和洄遊,其洄遊距離一般都較短。洄遊情況較為多樣化。有的魚生活於流水中,產卵時到靜水處;有的則在靜水中生活,到流水中去產卵。中國鯉科魚類中的青魚、草魚、鰱、鳙等通常在湖中育肥,秋末到江河的中下遊越冬,次年春再溯至江河的中上遊產卵。

  海、淡水鹽度不同,滲透壓有差異。一般硬骨魚類體液的滲透壓介於海、淡水之間,故經常處於失水狀態的海水魚需多喝水而少排尿,並於鰓部生有排鹽細胞。反之,淡水魚則不喝水而多排尿,鰓部無排鹽細胞。因此作溯河或降海洄遊的魚類,過河口時往往需在咸淡水區停留一段時間,來完成這種生理機能的轉變。

  原因 產生魚類洄遊的原因,一般認為首先是由於魚類本身的生理要求,包括對餌料豐富水域、適宜的產卵地或越冬場所的追求。影響魚類洄遊的環境因子有水流、底形、溫度、鹽度、水質、光線等,其中水流是對洄遊的定向起決定性作用的因子。在具有一定流速的條件下,魚類通常都逆流而遊。由於魚類的側線有感流能力,故可在遊泳中當感到左右水流不均衡時,辨別水流方向。大麻哈魚在洄遊中則是通過嗅覺器官找到它的出生支流的。歐洲鰻鱺洄遊到遙遠的西大西洋去產卵的原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由於在鰻鱺出現時的中新世,歐洲鰻鱺生活的水域離出生地較近,後隨西歐大陸的東移,二者的距離被拉開,洄遊的路程也就被拉長瞭。

  調查方法 一般用標志放流法(見標志放流)。即在活魚身上安裝有編號的標志牌或作記號再放回水中,然後根據重捕情況即可大致推知某種魚的洄遊方向、距離與速度。該法對生命力強的魚類更為有效。也可采用魚體生物學測定法,即利用不同海區魚群本身的形態變異(如鰭條、側線鱗、幽門盲囊、椎骨數的變異)或觀察某些寄生蟲的出現情況,來推斷其各自的洄遊分佈范圍。但該法對某些形態變異小的魚類較難適用。另外還有生物化學法、漁獲統計法、大面定期定點試捕法(適用於底魚)、水聲學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