罌粟科(Papaveraceae)罌粟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宋《開寶本草》中稱罌子粟,又名禦米、米囊子。原產歐洲南部及亞洲伊朗、土耳其等地。果中滲出的乳汁陰乾後稱鴉片。西元7世紀時由波斯(今伊朗)輸入中國。中國藥用罌粟由國傢嚴格控制下栽種,鴉片僅作麻醉藥品。

  株高100~150釐米,全株光滑無毛,莖直立,有白粉。葉互生,下部葉具短柄,上部葉無柄。葉片長橢圓形或長卵形,基部抱莖,邊緣具不規則粗齒或羽狀淺裂。夏季開花,花單生生於枝頂,具長梗,花蕾常下垂,萼片2枚,早落;花瓣4片,白色、紅色或紫色。蒴果橢圓形或球形,成熟時黃褐色,孔裂。種子多數,細小、腎形、棕褐色。喜溫暖氣候,耐寒,怕澇,以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用種子繁殖,中國南方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播種,北方3月中下旬土壤解凍時播種。穴播行株距30×30厘米。條播行距20厘米。幼苗期間苗2次。生長期追肥2~3次。病害有菌核病和立枯病。5~6月當果實充分成長而尚未成熟時用利刀淺割,待流出的乳汁稍凝固後,刮取塗於玻璃板上,收集陰幹,即成鴉片。一個果實可采3~4次。6~8月采收已除去乳汁的成熟果實,剖開,取出種子,分別曬幹。

罌粟

  鴉片中生物堿含量約為20%,因產地及割制時期和方法而有不同。其主要成分為嗎啡,還有可待因、那可汀、蒂巴因、罌粟堿、那碎因等20多種生物堿。有鎮痛、鎮咳和止瀉作用,但常用會成癮。種子入藥可治反胃、腹痛、瀉痢、脫肛等癥,並可榨油供食用及作繪圖用油。果殼入藥稱“罌粟殼”或“米殼”。可治久咳、久瀉、脘腹疼痛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