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臟和血管內迴圈流動的液體。是轉運身體代謝過程所需和所產生的氣體以及其他溶解物質的介質。傢畜的血液呈紅色,粘稠,味稍鹹,呈弱鹼性,帶有腥氣。

  血液成分 血液由液體成分即血漿和懸浮在其中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組成。

  血漿 是複雜的水溶液,其占全血的容積比,馬約為2/3,牛和豬約為3/55。血漿內含少量的黃色素,其量的多少決定著顏色的深淺。如犬、兔的血漿無色或略帶黃色,而馬、牛的血漿顏色較深。血漿中水分含量約占90~93%;最多的有機成分是蛋白質,常稱血漿蛋白。此外還有通過血液轉運的各種養分、代謝廢物和代謝的中間產物,如尿素、尿酸和氨基酸,以及鈉、鉀、鈣和鎂等陽離子,氯、重碳酸根和磷酸根等陰離子,酶,激素和維生素等。血漿蛋白質一般分為清蛋白、球蛋白和纖維蛋白原3種。傢畜血漿蛋白質的含量約為6~8%,其中清蛋白3.5~4.5%,球蛋白1.5~3.0%,纖維蛋白原0.2~0.6%。清蛋白的主要作用是維持滲透平衡;由於營養不良而清蛋白減少時,可產生水腫。球蛋白是傢畜體內防禦系統的一部分;體內的抗體大部分是γ-球蛋白,因此又有免疫球蛋白之稱。清蛋白與球蛋白的比值具有一定的鑒別診斷意義。綿羊、山羊和兔、犬的正常比值大於1;而正常的馬、豬和乳牛接近1或稍低於1。大多數新生幼仔(嚙齒類和靈長類除外)由於不能通過胎盤取得母體的球蛋白,本身又不能合成,須靠產後最初幾天的初乳來得到抗體。纖維蛋白原的主要作用是可轉變成不溶性的纖維蛋白,形成血凝塊的主體,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此外,血漿蛋白質還有運輸、提供修補組織的原料和緩沖血液酸堿度的作用。

  紅細胞 是兩面凹的扁圓形體(在有的傢畜呈橢圓形,如駱駝),無細胞核,有彈性,通過極狹小的血管時可被迫改變形狀。各種傢畜紅細胞的直徑大小不同:山羊的最小,為4.0微米,犬的較大,為7.2微米。細胞質中充滿血紅蛋白。

  在循環血液中,每天都有一定數量的衰老紅細胞在脾和肝等處被破壞,使血紅蛋白分解成珠蛋白和血紅素。後者中的鐵又可回到骨髓中成為造血的原料,其色素部分轉變成膽色素,經膽汁排到腸道,再由糞便排出體外。因此測定糞中由血紅素轉變的最後產物,可估算每天紅細胞的破壞率。同時,在紅骨髓內每天也有相應數量的紅細胞生成,經過有核階段,至成熟而擠出胞核,進入血液循環。這樣,在循環血液中的紅細胞就處於不斷更新的過程之中,其平均生存時間因畜種而異:馬約為140~150天,綿羊64~118天,山羊125天,豬62天。

  紅細胞的主要機能是運輸氧和二氧化碳,並對機體產生的酸性物質或堿性物質起緩沖作用。這些機能都是通過其中的血紅蛋白來完成的。血紅蛋白在氧分壓高的地方(如肺)很易與氧結合而呈鮮紅色;在氧分壓低的地方(如組織內)又易把氧放出而呈暗紅色。因此,動物在缺氧情況下會出現發紺現象。紅細胞總數、血紅蛋白量和紅細胞沉降速率,是獸醫臨床診斷上的重要指標(表1)。

表1 血液內紅細胞的重要數值

  白細胞 是有核無色的細胞,比紅細胞大。按核的形態和原生質中有無可著色顆粒,可分嗜中性、嗜堿性和嗜酸性3種顆粒白細胞,以及2種無顆粒白細胞,即淋巴細胞與單核細胞。白細胞總數及5種白細胞的分類計數(即每一類白細胞在白細胞總數中的百分比)在各種傢畜有不同的正常值范圍,是獸醫臨床診斷上常測定的項目(表2)。白細胞在血液中生活的時間遠比紅細胞為短,如嗜中性粒細胞約半個月,單核細胞約20~30小時。3種顆粒白細胞都在骨髓內生成,能沿血管壁作變形運動,具有吞噬能力。如嗜中性粒細胞常遊走血管,包圍、吞噬侵入的細菌以及機體本身各種壞死的細胞,包括衰老的和損傷的紅細胞,並將其分解消化。此外的吞噬細胞,都來自單核細胞,其吞噬作用特強,在免疫反應中也有作用。淋巴細胞在脾、淋巴結、胸腺、骨髓、扁桃體等處生成,常見的是小淋巴細胞,包括由骨髓產生的B淋巴細胞和來源於胸腺的T淋巴細胞,在機體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表2 白細胞總數及其分類的數值

  血小板 體積很小,呈圓盤狀、橢圓狀或桿狀,無細胞核,但它是能進行代謝的活細胞。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正常數目因畜種而異,大多波動在20~50萬之間。一般在循環血液中能生存8~11天。衰老的血小板主要在脾臟中被破壞。其功能主要在於促進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毛細血管出血時血小板會粘附在血管壁破損地點,集聚成團,起著堵塞止血的作用;同時還能釋放某些化學物質,使血管縮小。組織損傷出血時,血小板能釋放與血液凝固有關的物質,促使血凝塊生成,堵塞傷口。此外,血小板對血管內皮的修復,也有重要作用。

  血液凝固 即原來溶解於血漿中的纖維蛋白質變成不溶性的纖維蛋白細絲,相互交織成網,並把血細胞網羅在內,再經進一步緊縮,即凝成塊狀。

  血液凝固的生化過程包含3個主要的步驟:第1步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第2步凝血酶原轉變成有活性的凝血酶。第3步是凝血酶的催化作用使血漿內的纖維蛋白原水解成纖維蛋白。凝固一般可在幾分鐘內完成,而馬屬動物則要10多分鐘。某些病理情況可使凝血時間延長,因而凝血時間也是獸醫鑒別診斷上的有用指標。損傷部位的血液凝固對傢畜機體是有利的;血管內的血液凝固則可因生成血栓而使循環出現障礙,甚至危及生命。但後一種情況由於在血漿中存在某些抗凝血的物質而一般不易發生。如一種重要的抗凝血物質肝素即能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並阻止凝血酶原轉變成凝血酶。此外,草酸鹽或檸檬酸鹽因可除去血漿中的鈣離子,也具有抗凝效果。

  血液在血管外自然凝固後析出的無色或淺黃色液體,即血清,有免疫、維持酸堿平衡和滲透壓等作用,其成分和血漿大體相似。

  血液的功能 血液可憑借心臟和血管系統接近身體內部的所有細胞。主要具有以下4方面的重要功能:

  轉運和聯系 傢畜采食後,在消化道內消化的最終產物如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以及礦物質等,都由血液轉運至肝臟,並由肝臟隨時調整它們在血液中的濃度,以適合全身細胞代謝的需要。血液流經肺臟時,在肺泡表面與氧結合,放出體內由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流經腎臟時又把一些代謝廢物排泄出去。體內由各種內分泌腺產生的激素進入血液後,可與血漿蛋白質結合而轉運到身體各處,發揮信息聯系的作用,使各器官的活動得以協調。

  維持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 細胞內液體與細胞間組織液之間、細胞間組織液與血漿之間,都在不斷地進行物質交換。同時血液在循環過程中,不僅通過消化、呼吸(傢畜)等系統制造機體本身所需要的營養物質,而且使各種離子濃度和有機成分,以及酸堿度和滲透壓等都處於較穩定的狀態。這樣就保證瞭體內眾多細胞能夠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內正常地進行生命活動並發揮它們的功能,如肌細胞的收縮、腺細胞的分泌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傳遞等。

  體溫調節 血液在恒溫動物的體溫調節上具有重要作用。體溫的調節中樞在下丘腦,它對於流經該處的血液溫度非常敏感。而身體各個部分產熱和散熱的平衡則要通過血流的流動。散熱的方式之一就是靠改變體表的血流量。在高溫環境下,體表血管口徑加大,血流量增多,散熱量加大;相反在低溫環境下,則體表血流量減少,散熱量下降。有微生物侵入畜體時,微生物本身或其產物與白細胞發生反應後可生成某種化學物質,刺激體溫調節中樞而使體溫上升,即出現所謂發燒癥狀。

  防禦作用 如前所述,血液中兩種白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以及血漿蛋白質在減少組織損傷或抵抗外來的細菌和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血液的凝固機能則可防止從傷口過多地出血而保護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