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本科(Gramineae)狗尾草屬一年生草本。又名穀子、小米、狗尾粟。古農書稱粟為粱,糯性粟為秫。甲骨文“禾”即指粟。粟穀約占世界小米類作物產量的24%,其中90%栽培在中國,華北為主要產區。1986年中國播種面積為297.99萬公頃,產量為454.0萬噸,主要作為糧食作物,兼作飼草。其他生產粟的國傢有印度、蘇聯、日本等。

  中國種粟歷史悠久(見中國粟栽培史)。出土粟粒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如西安半坡村、河北磁山、河南裴李李崗等距今已有六七千年。7000年前的瑞士湖畔居民遺跡中亦發現有粟,但在古代世界文獻中粟的記載不多。A.德堪多認為粟是由中國經阿拉伯、小亞細亞、奧地利而西傳到歐洲的。Н.И.瓦維洛夫將中國列為粟的起源中心。中國擁有豐富的粟的品種資源。粟的野生種狗尾草(S.viridis)在中國遍地皆是,它和粟形態相似,染色體數都是2n=18,容易相互雜交。

  類型和品種 F.柯尼克在粟的兩個亞種S.italicassp.maximum和 ssp.moharium以下再分出德國粟、西伯利亞粟、金色奇粟、倭奴粟、匈牙利粟等類型。弗裡爾和J.M.赫克托將粟分為6個類型。通常中國粟被列為大粟亞種的普通粟。形態分類上都以刺毛、穗形、子粒顏色等穩定性狀為主要依據。中國目前將粟劃分為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4個生態型。中國粟品種有穗粒大、分蘗性弱等特點,表明其栽培進化的程度較高。從歐美引入的品種往往分蘗力強、穗小、刺毛長,適於飼用。

  中國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進行粟的育種工作。新育成的良種抗病、抗倒伏能力有所提高,適應性也更為廣泛。

  形態和特性 粟莖稈圓柱形,高60~150厘米,基部數節可生出分蘗,少數品種上部的節能生出分枝。每節一葉,葉片條狀披針形,長10~60厘米,有明顯的中脈。須根系,莖基部的節還可生出氣生根支持莖稈。穗狀圓錐花序。穗的主軸生出側枝,因第1級側枝的長短和分佈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穗形(見彩圖)。在第3級分枝頂部簇生小穗和刺毛(剛毛),這是粟種的特征。每個小穗具花2朵,下面的一朵退化,上面的一朵結實。子粒為穎果,直徑1~3毫米,千粒重2~4克。成熟後稃殼呈白、黃、紅、杏黃、褐黃或黑色。包在內外稃中的子實俗稱谷子,子粒去稃殼後稱為小米,有黃、白、青等色。

粟的穗形 中國農學院玉米、谷子所稿

  粟以耐幹旱和瘠薄著稱,這與其葉片表皮細胞壁厚,內含大量矽素,葉脈密集,氣孔多,根系致密,吸收力強等有關。蒸騰系數平均為257左右,低於玉米和高粱。發育前期需水最少,中期需水最多,以小花原基分化到花粉母細胞四分體時期對水分最敏感,灌漿期也需一定水分,以後則需水較少。喜溫,但生育期短,故對積溫要求並不太高,完成生長發育要求的積溫在1600~3000℃之間。發芽適宜溫度為15~25℃,最高30℃,莖葉生長適宜溫度為22~25℃,子粒形成期適宜溫度為20~22℃,低於20℃則延緩灌漿。粟是短日照作物,對光照反應很敏感,尤以生長點分化前後反應最為強烈。富於短光波的日間光和適當縮短日照可促進發育。

  栽培 粟在春季或夏季播種,生育期60~150天。忌連作,否則易滋生谷莠子(野生種)和蔓延病害。種子細小,出苗後需及時間苗,以培育壯苗並保證適宜密度。在不同地區可分別采取精量播種、機械化簇生栽培及大粒化種子等辦法解決間苗問題。中國重視中耕以促進根系發育和增加子粒飽滿度。粟既耐瘠,又能較好地利用肥料。從拔節到穗分化,以及從抽穗到灌漿,是粟整個生育期間吸收肥料的兩個高峰時期。主要病害有白發病、粒黑粉病、粟瘟病、粟銹病、粟病毒病等。主要害蟲有粟芒蠅、粟灰螟、粟小緣蝽象和雜食性的粘蟲、䖬類、地下害蟲等。與粟相似的谷莠子也是一種粟田有害雜草。

  用途 粟的子粒可蒸飯、熬粥或磨粉制餅,糯性小米可制作糕點和釀酒。小米蛋白質含量為7.25~17.5%,其中賴氨酸含量平均為2.17%,蛋氨酸含量一般在3%以上,還含有維生素A、B1B2、E等,可作營養食品。中醫學上小米還可入藥。未去稃殼的粟粒是傢禽及籠鳥的優質飼料。粟粒的堅硬稃殼具有良好的防潮防蟲作用,故不脫稃殼的粟耐貯藏,自古以來被視為積谷的主要糧種。粟莖葉養分接近豆科牧草,蛋白質含量較高,質地柔軟,易消化,在中國是大牲畜的重要飼草。粟糠也可喂養豬、雞。許多國傢種粟主要作為幹草或鮮草供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