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屬植物的總稱。石蒜科(Amaryllidaceae)水仙屬多年生球根花卉。狹義的水仙則僅指中國水仙。全屬約30餘種。原產北非、中歐和地中海沿岸,而以地中海沿岸為分佈中心。

  概況 西元前800年左右,在埃及已見用法國水仙(N.tazetta)做的花圈。據記載,1629年時有水仙種和品種90餘個。19世紀30年代後,水仙栽培進一步引起重視,,荷蘭、比利時、英國以及隨後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等相繼培育出許多新品種。中國水仙系從地中海區域傳入,五代至宋逐漸傳開,明清以來廣為栽培,並以江蘇嘉定、蘇州一帶和福建的漳州及以後的上海崇明地區為栽培中心,至今漳州水仙和崇明水仙馳名中外。

  形態和種類 水仙屬植物地下部分具肥大的鱗莖,多為卵圓形或球形,並有明顯的頸部,外被不同深淺的褐色膜質鱗片。葉基生,帶狀、線狀或近圓柱狀,多呈二列狀互生。花單生或頂生傘形花序;黃色、白色或暈紅色,側向或下垂開放。花被6,基部合成深淺不同的筒狀;花冠呈高腳碟狀或喇叭狀,中央具杯狀或喇叭狀的副冠,為水仙屬分類的依據。英國皇傢園藝學會1950年分類方案按花被裂片與副冠的長度之比,將水仙屬劃分為11群,每群內又依花被及副冠顏色分種及品種。習見的栽培種類主要有下述種類。

  中國水仙(水仙花,N.tazetta var.chinensis) 法國水仙的變種。鱗莖肥大,卵圓形或卵狀球形,直徑40~80厘米。葉4~5片,狹長帶狀。傘形花序生於花葶頂部,著花3~11朵;花冠高腳碟狀,花徑2.5~4.5厘米;花被白色;副冠短,淺杯狀,檸檬黃色,具芳香。1~2月開花。屬短副冠群(圖1)。

  喇叭水仙(洋水仙,N.pseudonarcissus) 鱗莖卵形,徑2.5~4厘米。葉4~6片,被白粉。花單生,花徑3厘米;副冠呈鐘狀至喇叭形。3~4月開花。屬長副冠群。常依花被片與副冠顏色之不同又分許多變種;品種類型則更多(圖2)。

  明星水仙(橙黃水仙,N.incomparabilis) 喇叭水仙和紅口水仙之雜交種。葉灰綠色被白粉。花單生,大形;花被白色,副冠黃色,具皺褶。4月開花。屬於中副冠群。

  丁香水仙(黃水仙,N.jonquilla) 鱗莖小,外被黑褐色皮膜。葉2~4片,濃綠色。花2~6朵聚生,濃香,花徑3~4厘米,花被與副冠等長,均為鮮黃色。4月開花。屬短副冠群(圖3)。

  紅口水仙(N.poeticus) 鱗莖小。葉線形,略被白粉。花1~2朵,花徑4.3~6.8厘米;花被純白色或基部略帶黃色;副冠碗狀,徑1.5厘米,白色而邊緣紅色且皺褶。晚春開花。屬短副冠群。

  仙客來水仙(N.cyclamineus) 植株矮,鱗莖直徑約1厘米,球狀。葉狹線形,背隆起呈龍骨狀。花單生,小而下垂或側向開放;花被自基部向後反卷,黃色;副冠與花被等長,同色。2~3月開花。屬長副冠群(圖4)。

  三蕊水仙(N.triandrus) 植株較矮小。葉2~4枚,扁平稍圓。花1~6朵聚生;花被白色,向後反卷;副冠杯狀,乳白色。春季開花。屬中副冠群。

  特性 水仙性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尤以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秋多雨的環境最適。多數種類較耐寒,在中國華北地區稍加保護可露地越冬。對土壤適應性較強,除重粘土及砂礫地之外,均可生長。但以土層深厚、肥沃、濕潤而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最適。夏季7~8月休眠;秋季根系開始生長,早春生長迅速,溫暖地區秋冬可抽花葶,花期依種類而異。花後地上部逐漸枯黃,鱗莖逐漸肥大,進入短期休眠,並分化花芽。

  繁殖和栽培 以分生繁殖為主,將母球(鱗莖)周圍分生小球(小鱗莖,俗稱腳芽)掰下作為種球,於秋季另行栽植。此法簡便易行,但繁殖系數小。為快速增加繁殖系數,20世紀60年代以來,采用組織培養方法繁殖種苗及無菌球體已獲成功。播種法繁殖一般在秋季進行,約經5~6年才開花。但中國水仙為同源三倍體,具高度不孕性,隻能用分生繁殖。

  栽培時須施基肥,生長期間追施1~2次液肥。待小球生長過多而擁擠時,再將大小球分開另行栽植。若生產種球或培育大球,宜在休眠期將鱗莖挖出,經貯藏後於秋季重新栽植。中國福建省漳州地區采用傳統的灌水栽培法,即在秋季翻耕後,放水漫灌浸泡1~2周後排水,並多次翻耙,待土壤充分曬幹後施入基肥,整築高畦,畦周挖灌水溝,然後將僅保留中心主芽的種球經消毒並晾幹後栽植。夏季進入休眠時將球挖出,切除須根,用泥將莖盤和兩側相連的腳芽基部封上,晾曬後置通風蔭涼處,即成商品大球。栽培期間常有斑點病、葉斑病、鱗莖腐爛病和花虻、刺足根蟎為害。

  應用 水仙株形清秀,花形奇特、芳香,花期較長,適宜室內案頭、窗臺點綴,且是很好的地被花卉,可成片散植林下,草坪或水畔,也可佈置於早春花壇、花境。中國福建省等產地常將大球進行人工雕刻和編紮造型,其中以蟹爪水仙花型最為出眾。中國水仙鱗莖還可入藥,花朵可提取香精。(見彩圖)

水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