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文字碑石的概稱。包括蒙古畏兀字碑與八思巴蒙古字碑兩類。

  蒙古畏兀字碑 蒙古成吉思汗時期應用畏兀(回鶻)字母拼寫成蒙古語言,製成最早的蒙古文字,自上而下直寫,自左至右行,元代稱為蒙古畏兀字。現存蒙古畏兀字碑最早者為蘇聯列寧格勒博物館所藏1225年的《移相哥碑》,又稱《成吉思汗石》。碑文以蒙古畏兀字書寫蒙古語,記述成吉思汗侄移相哥在宴會上射箭事。昆明筇竹寺存1340年年《雲南王藏經碑》,碑陰以蒙古畏兀字書寫雲南王阿魯的蒙古語令旨,無漢文譯文,是完整的蒙古文碑銘。此碑自20世紀初發現以來,陸續有考釋發表。中國現存蒙古畏兀字碑,還有內蒙古翁牛特旗的1335年《張氏先塋碑》及1338年《竹溫臺碑》、甘肅武威1362年《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等,均為蒙漢文對照,蒙文系據漢文譯義。還有蒙古人民共和國額爾德尼昭的1342年《興元閣碑》斷石,全刊蒙古畏兀字蒙文,也自漢文譯出。此外,山西濟源1240年《紫微宮碑》漢文皇後懿旨文末刻有蒙古畏兀字令文3行,蒙古人民共和國現存1257年《釋迦院碑》漢文碑銘右側有蒙古畏兀字頌文3行。元代蒙古畏兀字碑現已發現者為數不多,但對研究元代歷史、制度和古代蒙古語文都有重要價值。

  八思巴蒙古字碑 元世祖忽必烈命吐蕃薩迦喇嘛八思巴據藏文字母制造新體蒙古字,用以拼寫蒙、漢、梵、藏等各種語言。至元六年(1269)新字制成。字形仿漢字方體,自上而下直寫。當時稱為蒙古新字,後改稱蒙古字或蒙古國字,是元朝法定的文字,官方文書均用此種字體書寫。近人稱為八思巴蒙古字。現存八思巴蒙古字碑已發現者約有20餘種,多為皇帝聖旨、皇後懿旨、皇子諸王令旨或帝師法旨,內容均為保護佛寺道觀產業及減免僧道賦稅差發諸事,是研究元代宗教史及寺觀經濟的重要資料。已刊佈的碑石分佈於陜西周至、韓城,甘肅涇川,山西太原,河南安陽、許昌、浚縣,河北易縣,山東鄒縣等地元代寺觀故址。碑文多為八思巴蒙古字與漢字合刻,八思巴字拼寫蒙古語,系文書原文,漢字據蒙文譯出,以漢語白話體直譯文義。少數碑石無漢語譯文。北京居庸關雲臺石刻中有八思巴蒙古字銘文兩方。一為梵文陀羅尼經的音譯,一為拼寫蒙語,記述有關元代佛教傳播業績,無漢語譯文,是罕見的蒙文佛教史料。各地的八思巴字碑文記錄瞭許多元代人名、地名和名物制度等蒙古語專名,足資考訂。與漢語譯文合刻的碑石,對於研究元代文獻譯名的還原及演變,尤具有重要價值,對於古代蒙古語言的研究也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元代八思巴字碑另有一類以八思巴字拼寫漢語,系據漢文文獻音譯,如加封孔子、孟子的制書,封贈道士的制誥及山西陽城贈鄭鼎制誥等,可據以研究元代漢語語音及譯名。

  

參考書目

 道佈:《回鶻式蒙古字文獻匯編》,民族出版社,1984。

 羅常培、蔡美彪:《八思巴字與元代漢語》,科學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