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魚綱鱸形目(Perciformes)科(Serranidae)石斑魚屬(Epinephelus)魚類的統稱。名貴的海產食用魚類。

  形態 體側扁,口較大,上頜前端有圓錐齒2對,其後有可倒臥的牙齒一叢,兩側牙外一列者較大,內側為絨毛齒。下頜齒疏鬆、不規則、多行,犁骨及齶骨具細齒。體被弱櫛鱗,背鰭鰭棘強大。

>

  種類與分佈 本屬中國有31種:南海有30種,東海有8種,僅七帶石斑魚分佈在黃、渤海和東海。此外,石斑魚類還廣泛分佈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常見的種類有赤點石斑魚(Epinephelus akaara)、青石斑魚(E.awoara)和巨石斑魚(E.tauvina)。

  生物學特性 石斑魚大多定居在暖水淺水靠近砂泥質海底的珊瑚礁及巖礁縫隙內,一般不結群。高齡魚幾乎終年都棲息在深水,活動范圍小,隻在春、夏季水溫上升時向近岸僅幾米深的淺水處移動、索餌及生殖。本屬魚大多棲息在鹽度較高且波動較小的海區。各個種及同種不同發育階段(或棲息於不同地點)的體色、花紋差異很大。石斑魚通常都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獵捕小魚、蝦類等。雌雄同體,有明顯的性轉換現象,但第二性征上沒有任何表現。如赤點石斑魚體長在300毫米以下、體重0.5千克(2~3齡)以下者多為雌性;而400毫米、1千克以上(4齡以上)的個體則往往是雄魚。在天然條件下,由雌體轉變為雄體所需時間相當長。繁殖季節內捕到的雄魚顯著比雌魚少,雄魚的精巢小,精液量也極少。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雌魚的懷卵量都隻有3~6萬枚。交配時精、卵的排放在1~2分鐘間完成,分批產卵。受精卵分離、浮性、透明、單油球。在24~28℃水溫下約20多個小時後孵化。蜂巢石斑魚(E.merra)一般體長僅100毫米,是本屬中最小型的魚類。青石斑魚、赤點石斑魚多為250~400毫米。巨石斑魚體長可達2米,重50千克以上。

  生產 石斑魚的養殖已在東南亞地區進行。主要用天然苗,養成用浮式網箱。餌料以雜魚為主。一般用手釣捕撈。用新鮮或活的小魚作餌。石斑魚味美,主要供鮮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