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蠶毒素類殺蟲劑的一個品種。模擬沙蠶毒素合成的仿生性農藥。結構式為:

  沙蠶毒素是海生環節動物蠕蟲沙蠶體內的殺蟲物質。1967年由日本開發製造。

<

  工業品是白色結晶,易溶於水,微溶於甲醇、乙醇,酸性條件下穩定,中性和堿性條件下水解。具有胃毒、觸殺和內吸作用,也有一定的殺卵作用。進入蟲體後轉變為沙蠶毒素,可阻滯中樞神經系統突觸傳遞沖動,使害蟲行動遲緩、拒食,蟲體軟化,3~5天後死亡。主要用於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負泥蟲、稻潛葉蠅等,也用於防治蔬菜的菜青蟲、小菜蛾,果樹的食心蟲、潛葉蛾,茶樹上的鱗翅目害蟲以及玉米螟,馬鈴薯塊莖蛾等。畝用有效成分30~50克。毒性中等,對鯉魚毒性較強,對蜜蜂毒性不大。1976年中國將殺螟丹合成過程的中間體開發成商品,名為殺蟲雙。其毒性中等,動物試驗未發現慢性毒性,對鯉魚毒性小。對害蟲的作用方式、作用機理和防治對象均與殺螟丹相同。畝用有效成分40~50克。蠶對殺螟丹和殺蟲雙均很敏感,施藥時嚴防污染桑葉、蠶室。白菜、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幼苗,在夏季高溫下易產生藥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