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藻門褐藻綱海帶目(Laminariales)翅藻科(Alar-iaceae) 裙帶菜屬。是海帶類植物中的暖溫帶種類。為太平洋西岸所特有。從中國浙江的漁山島附近北緯29°起,經黃海、日本海到日本北海道西北端北緯45°附近均有分佈。其中資源比較集中的為日本太平洋沿岸從宮城、巖手經青森到日本海北海道西岸,南日本海的島根、長崎到朝鮮的全羅南道、廣尚南道沿海一帶。主要生產國為日本、朝鮮和中國。中國主要分佈於浙江嵊山、山東及大連沿海。有產於浙江沿海的南海型種和山東、、遼寧沿海的北海型種兩個生態型種。滋味鮮美,是主要供食用的大型海藻。

  形態構造 藻體褐色或黃褐色,明顯分為葉片、柄和固著器3部分。固著器發達,呈叉狀分枝,附著巖礁的後尖端變粗,用以增加附著面積。柄在固著器與葉片之間,幼株隆起,大棵扁壓。隨著藻體的長大,柄的基部兩側長出較寬的側邊並長成扭曲的皺褶,其肉質厚且富有膠質,稱為孢子葉。裙帶菜為居間生長,生長部在柄與葉片之間。柄伸入葉片之間為中肋。葉片幼時為桃形或長葉形,無缺刻,繼續生長成為羽狀深裂葉片,薄且柔軟,老成後增厚並出現波褶。葉片分為表皮、皮層和髓部3層。表皮和皮層之間有粘液腺。髓部由絲狀細胞與喇叭細胞組成,葉片上散佈許多黑色小斑點,為毛窩所在,內生許多白色毛。孢子葉成熟後,其上密生大量棒狀遊孢子囊。(見彩圖)

裙帶菜 中國農學會稿

  生物學特性 裙帶菜分孢子體和配子體兩個世代,並有明顯的世代交替。孢子體為大型藻體,營無性繁殖。水溫在13~24℃時,孢子囊成熟並放散遊孢子。之後藻體從葉片頂端逐漸枯萎死亡。遊孢子能遊動,在淺海的巖石等生長基上附著後發育成配子體。雌配子體一般由數個細胞組成,成熟時每個細胞發育成有一個卵的卵囊,並排卵。雄配子體由多細胞組成,細胞顯著比雌配子體的小,成熟時形成精子囊並排出精子。卵受精後分裂為2個細胞,成為一個幼孢子體。配子體生長、發育成幼孢子體的上限溫度為25℃。

  裙帶菜生長於低潮線以下至2米深的水層中,耐風浪沖擊。在外海激流中生長的藻體可高達2米,內灣生長的則較矮小。生長在肥區的高大、色深、味鮮美,貧區的相反。

  養殖 主要采用筏式養殖。整個過程分育苗和養成兩個階段。

  育畝有海上育苗和室內水池育苗兩種方法。海上育苗為筏式育苗法,育苗器由松棕繩編成。在7~8月間,將育苗器置於海面3~4米以下,當水溫下降到24~25℃時把育苗器拆成3根苗繩提到海面培養。幼苗一般於10月中旬陸續發生。室內育苗是將采好孢子的育苗器置於苗池中培育。育苗池要低於地面。育苗器為小棕繩簾子,室內采用自然光照和常溫。池水須過濾。每天換水時先將表層水排出,再灌入新的培養海水,同時加足營養鹽。光照強度初期控制在1000勒克斯,形成孢子體後,增至3000勒克斯,避免使用直射光。

  養成可分為秋、春二茬。秋茬於11~12月幼苗長到10厘米以上時進行。方法是將苗夾在直徑15毫米的棕制苗繩上,苗距10厘米,平養於筏間。根據海水混濁程度決定放養的水深。2~3月收割嫩菜。收割後再放養春茬,5~6月收割成菜。

  除筏式養殖外,還可采用海底繁殖,即把成熟藻體和供孢子附著的石塊沉設於選定的海區,使孢子自然放散並在海底自然增殖。

  加工 收割下的成菜除鮮銷外,可進行淡幹或鹽幹加工。此外,燙鹽制品是以嫩菜為原料,經開水燙綠、涼水冷卻後再撒精鹽裝袋,可以保證鮮菜的美味。70年代以後,這種燙鹽制品已成為裙帶菜加工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