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環境污染的程度與氣象條件有密切關係。氣象因數直接左右著大氣中污染物的輸送、積累和擴散,也會使某些一次污染物轉化為二次污染物;還能使大氣污染轉變為土壤污染或水體污染。農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的污染物,也受氣象條件的影響而轉移、擴散。

  不同的天氣系統和氣象因數對農業環境污染所起的作用各異:

  ① 天氣系統。在低氣壓控制下,空氣層呈不穩定狀態,氣流輻合上升,有利於農田上空污染物的擴散、稀釋。在高高氣壓控制下,氣層較穩定,氣流輻散下沉,空氣中污染物難以向上擴散。尤其在高氣壓控制下的晴朗夜間,形成輻射逆溫,大氣中污染物便沉積在近地氣層,濃度增大,加劇污染。

  ② 風和湍流。由動力或熱力作用產生的湍流運動,可使有毒的煙氣、塵埃等不斷翻騰、展開、擴散。在風速大或湍流運動強的情況下,有時可以順風擴展到幾百公裡以遠,濃度迅速降低,從而減輕單位面積上的污染程度。污染物擴散形成的煙羽常在其下風方向展開成條狀或扇狀。空氣層穩定度不同,煙羽的形狀和擴散范圍也不一,通常以下風方向煙囪高度10~20倍距離的農田,受害較重。污染源近處地面污染物濃度的變化一般與風速呈反相關。但在風速很大的情況下,煙氣下沉,離污染源近的地面上污染物濃度反而增大。

  ③ 光照。日光中的紫外線可使工廠和汽車排出的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發生化學變化,產生有毒的光化學煙霧。其中臭氧可使葉綠素分解、原生質變質、植物不能正常進行光合作用;在中午強光配以高溫、低濕的條件下,過氧乙酰硝酸酯(PAN)對作物也有為害。二氧化氮在陰天弱光下,比晴天強光時的為害大。

  ④ 濕度。空氣濕度高,促使植物葉面氣孔張開,污染物易於進入葉內。濕度低時葉面氣孔自動關閉,可減輕受害程度。因此,幹旱時植物對氯氣污染的抵抗力增強;而高溫、高濕條件則常加劇二氧化硫、氯化氫等對谷類作物,特別是處於抽穗揚花期作物的為害。空氣濕度大時,促使空氣中二氧化硫吸濕成為難以擴散的硫酸霧,其毒害程度比二氧化硫更大。

  ⑤ 降水。降水可以溶解大氣中的大量污染物,從而凈化空氣;但污染物沉降於地面和水中,又可使大氣污染變為土壤污染和水體污染。雨滴降落過程中,還會吸收空中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毒害植物、土壤和水源,惡化農業生態環境。暴雨雖能洗凈作物葉面的塵土,沖掉植株上的病原體,但常由於農田徑流而污染水體,毒害魚類等水生生物。

  大氣污染為害植物,而某些植物卻能凈化環境。綠化植物能保持大氣中二氧化碳與氧的平衡,還能吸收和過濾有害氣體,凈化大氣和水源,調節局部氣候。

  

參考書目

 劉培桐、陳益秋:《環境科學概論》,水利電力出版社,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