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藻門(Rhodopyta)真紅藻綱(Florideae)杉藻目(Gigartinales)紅翎菜科(Solieriaceae)麒麟菜屬藻類的統稱。又名雞腳菜、珍珠菜等。全世界有30多種,中國有麒麟菜(E.muricatum)、瓊枝(E.gelatinae)、珍珠麒麟菜(E.okamurai)、鋸齒麒麟菜(E.serraa)等。麒麟菜含膠量在30%左右,是提取卡拉膠的工業用海藻。

  麒麟菜主要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區,以赤道為中心,向南北兩方延伸。產量最多的國傢為菲律賓,其次為中國,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日本等也有一定的數量分佈。中國主要產於海南及臺灣。

  形態和生物學特性 藻體肥厚,呈圓柱狀或扁壓、扁平,二叉式或不規則分枝,上多具乳頭狀或疣狀突起。藻體腹面有數個固著器,有的枝端有疣狀固著器附著於其他分枝上。藻體體長一般為20厘米左右。色呈黃綠、紫紅或暗紅。幹後為較硬的軟骨質。

  麒麟菜為多年生,生活史由孢子體和配子體兩個外形相似的世代組成。成藻藻體即孢子體成熟時,部分皮層細胞形成四分孢子囊,囊內的四分孢子呈目字形排列,成熟後放出體外,附著在珊瑚礁上,萌發成雌雄兩種配子體。雄配子體成熟時,在小枝的兩側形成精子囊群;雌配子體成熟時,由皮層細胞內側形成果胞,上面生受精絲,突出於藻體表面。當雄配子體的精子放出水中後,果胞受精並發育成囊果,內含果孢子,突出於藻體側面,單生或群生。果孢子放散後,附著在珊瑚枝上,萌發後長成新的藻體──孢子體。麒麟菜多生長在低潮線以下1~5米處的珊瑚礁上,在珊瑚礁的外緣和海水交換良好的場所生長更好。一般水淺處藻體厚實、色濃、多呈綠褐色,水深處藻體分枝較舒展,有的呈深紅色。

麒麟菜

  養殖 麒麟菜多為自然生長,進行人工養殖的國傢主要為菲律賓和中國。養殖場首先要求海水的透明度大、水質清澄、水流通暢、營養鹽豐富、鹽度在30以上、水溫周年不低於20℃的外海海區;其次是珊瑚礁群連綿、海底平坦、退潮後藻體不會露空幹燥、且敵害生物較少。養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①珊瑚礁種植。先將健壯的藻體,順枝撕成小株,綁在小珊瑚枝上,投放海底,小株會慢慢附著在珊瑚枝上,發芽生長,1年後約增重10倍。收獲時保留基部,可繼續發芽生長,不必重新種植。用水泥柱或石條取代珊瑚枝效果也好。②網片綁苗養殖。一般在海邊退潮後不會幹露的地方用木樁固定尼龍網片,將藻體用膠絲綁在網結上,使藻體在水中自由生長。采用這種方式藻體生長快、產量較高。此外還可在水中拉繩夾苗養殖。

  加工 麒麟菜收獲後,經洗滌曬幹即成為制造卡拉膠原料。然後經浸堿、洗滌、酸化、煮膠、過濾、凝固、推條、冷凍、曬幹等工序後即可制得卡拉膠,主要用於食品工業及醫藥衛生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