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範圍內提供和消費的機械能、熱能、光能、電磁能和化學能的自然資源。是發展農村各業生產、改善人民生活所必需的能量來源。主要包括畜力、生物質能、水能、礦物質能(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和潮汐能等。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農村能源的總消耗量為3.2~3.4億噸標準煤(不包括役畜),1986年消耗量增加到4.86億噸標準煤。

  在農村中消耗的能源又分為生產用能和生活用能兩部分。農業生產用能包括田間作業、農農業運輸和農副產品加工3大項,其來源主要是以商品形式供應的煤、石油和電。發達國傢以石油和電力為主;在發展中國傢則人、畜力仍是主要的動力來源,役畜不僅用於田間作業,並且用於農村的交通運輸。就是在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國傢,有的也仍以馬、騾、驢等作短距離運輸的動力。農村生活用能主要用於煮飯、燒水、取暖、照明和傢用電器。發達國傢以電能為主;發展中國傢則以生物質能為主,輔以煤和電。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農村生活用能為2.6億噸標準煤,其中約0.4億噸屬商品性能源,2.2 億噸屬非商品性能源,其中以秸稈和薪柴為主。1985年,農村生活耗能總量增加到2.79億噸標準煤,其中生物質能基本維持在2.2億噸左右,商品能源則增加到7900萬噸標準煤。

  農村能源除礦物質能和地熱能外,都可以在自然界再生。現將主要的農村能源分述如下:

  生物質能 直接或間接由綠色植物經光合作用生成的生物物質和其他有機質,可直接當作燃料或轉換成氣態或液態燃料的載能體。一般指薪柴、秸稈、人畜糞便和沼氣等。

  水能 西方國傢利用水力發電始於19世紀80年代,當時水電技術簡單,容量小而分散,屬小水電范疇。20世紀40~50年代後不斷發展大、中型電站,小水電基本停辦。70年代發生世界石油危機後,小水電的發展又進入新高潮。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發展中國傢紛紛制訂規劃,把發展小水電作為重要農村能源進行開發。

  礦物質能 主要指煤和煤矸石。煤矸石是指煤礦中開采出的低熱值的矸石,其熱值為3.3~12.5兆焦/千克。可以直接燃燒,或加工成成型坯。中國煤矸石的貯量很豐富,是農村燃料的重要來源。

  太陽能 廣義的太陽能包括直接射到地球上的太陽輻射能和因太陽輻射同地球大氣層及地球表面相互作用而產生的風能、潮汐能等,也包括通過光合作用形成的生物質能等。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如何利用太陽的光、熱問題(見農業太陽能利用工程)。

  風能 由於地球表面吸收太陽輻射能的能力不同,造成各處溫度和氣壓的差別,促使空氣流動。這種流動空氣產生的動能即風能。可用於風帆助航、風力提水、農副產品加工、風力發電、風力致熱等(見農用風力利用工程)。

  地熱能 地球內部包含的熱能。或由於地下物質的摩擦、擠壓而放熱;或由於地球內部某些物質發生化學變化而放熱。從地表向下,地球內部的溫度隨著深度的增加而不斷增高。火山爆發、地震和溫泉都是地熱能的表現形式。據估計,地球內部每小時放出的熱量約相當於燃燒6000萬噸優質煤。中國已有20多個省(自治區)開展瞭利用地熱能的工作,一般用於溫室、育秧、育種、孵化雞、養魚(見彩圖)等。西藏羊八井、湖南灰湯、遼寧熊嶽等地建設地熱電站。世界各國對地熱能的開發利用也較重視,主要是將地下天然蒸汽和熱水用於生產和生活。由於有關設施的一次投資較高,地熱能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利用地熱養魚

  潮汐能 由月亮和太陽引潮力的作用,使海洋中的海水作周期性的漲落運動,由潮汐漲落所產生的位能和動能稱為潮汐能。中國潮汐能資源估計約1.1億千瓦,主要用作水磨、水車、農副產品機械的動力和發電。80年代中期,中國已建成並進入正常運行的潮汐電站有15個,計裝機3000千瓦。其中最早的是浙江省沙山潮汐電站(40千瓦),已運行28年,形成的經濟效益已為建站投資的20倍。此外還有山東省乳山縣北砂口電站和浙江省江廈潮汐電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