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不同國傢或地區之間農產品的買賣活動。主要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也稱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廣義的農產品包括農作物、畜產品、水產品和林產品,狹義的農產品則僅指農作物和畜產品。國際貿易中的農產品通常指狹義而言。

  歷史發展 早在西元前14世紀,腓尼基商人就開始經營地中海地區的農產品國際貿易;到西元前5世紀,希臘的雅典已成為該地區的國際貿易中心。橄欖油、葡萄酒和蜂蜜等從雅典輸往海海外,輸入產品主要是糧食、牲畜、魚類和木材等。到中世紀時,自然經濟雖占主導地位,但國際貿易並未中斷。除東起中國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西行經中亞、西亞以抵地中海東岸,轉達羅馬和歐洲各地的著名商路──絲綢之路外,另有一條商道從海上把印度的香料和非洲的象牙等運到阿拉伯半島或波斯灣,再經地中海東岸轉達歐洲。公元5世紀,中國至印度、波斯灣的海上航路也已開辟。7~13世紀(中國唐宋時期),中國與西方的海上貿易盛極一時,廣州、泉州成為當時國際貿易的重要港口,農產品則是貿易的主要內容。15世紀時的明代,鄭和7次下西洋,此舉也擴大瞭中國與南洋群島、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之間的農產品貿易。

  近代國際貿易始於新航路發現之後。國際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到大西洋,最初為西班牙、葡萄牙所控制。17世紀荷蘭的海外貿易趨於發達,進行廣泛的殖民掠奪;接著英國和法國也開拓北美殖民地,英國還壟斷對印度和遠東的貿易,國際農產品貿易成為資本主義國傢對殖民地進行經濟侵略的手段。工業革命以後,由於工業原料需求激增、交通運輸工具和通訊設備進步以及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農產品國際貿易的規模不斷擴大,形成瞭許多世界性的集散市場。19世紀後各種商品交易所,如芝加哥的谷物交易所、牲畜和肉類交易市場,紐約的棉花交易所、咖啡和食糖交易所,倫敦的可可交易所、茶葉拍賣市場和肉類中心市場,澳大利亞悉尼的羊毛拍賣市場,新加坡的橡膠交易所等陸續興起。它們對農產品國際市場價格起著重要作用。

  現狀 世界農產品貿易的規模一般以出口貿易總額表示。1985年世界農產品出口總額為2727億美元(不包括水產品和林產品為2066億美元),約比1929年增長20倍,比1960年增長6倍,但其增長速度慢於工業品、燃料和其他非農產品貿易增長的速度。農產品在世界商品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也逐年下降,已由1960年占30%降至1985年的14%。1985年世界農產品的出口構成大致為:谷物占11.7%,油料種子、動植物油和餅粕占7%,食糖占3.3%,咖啡、可可、茶和香料等占7.1%,活畜和肉類占8.2%,水果和蔬菜占4%,蛋占0.3%,奶和奶制品占3.8%,紡織原料占4%,酒類占2%,煙草占1.4%,魚類及其他水產品占6%,林產品占18%,其他農產品約占20%。在世界農產品出口總額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出口額略高於60%,發展中國傢略低於30%,社會主義國傢約占10%。主要的出口國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法國、荷蘭、丹麥、阿根廷、巴西和泰國等。以世界谷物貿易為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和阿根廷5個國傢的出口量即占世界出口量的80%以上。美國谷物的40%是為出口而生產的。世界農產品的主要進口國傢和地區是西歐、日本、中東、南亞、遠東、非洲和蘇聯等。發展中國傢原是農產品的主要供應來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許多國傢人口激增而農業生產仍較落後,糧食普遍短缺,日益依賴進口,有的已成為糧食的凈進口國。但自從農業中開展“綠色革命後”,一些國傢的糧食情況已有所改善。現在,農產品出口貿易仍是許多低收入發展中國傢取得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特別是一些單一經濟結構的國傢,農產品出口在這些國傢國民經濟中的影響更是舉足輕重。

  中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歷來是出口大於進口,基本上保持順差。1985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額達61億美元,約占出口總值的22%,隻占世界農產品出口總值的2.2%。為調劑餘缺及發展創匯農業,中國農產品的國際貿易將繼續增長。

  市場演變和發展趨勢 農產品一般為初級產品,加工程度和附加價值低於工業品,而生產和貿易則幾乎遍及全球,生產和上市都比較容易,市場自發力量的作用也較大。同時,農產品需求的彈性很小,氣候、年景的多變性又常使農產品的供應發生很大變化。這些特點造成國際農產品市場長期不穩定,價格經常劇烈波動。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60年代末,許多農產品長期供應過剩,價格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如美國為緩和其農產品過剩的危機,曾對谷物、棉花等實行減縮生產和價格支持政策,以求穩定價格和保證農場主的收入;同時還實行農產品出口補貼和其他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進入70年代,由於通貨膨脹加劇、石油價格暴漲,農業生產成本激增,加以一些主要國傢和地區農業歉收,特別是蘇聯、中東和遠東國傢大量購買糧食,使出口國傢龐大的糧食存貨迅速下降,價格急劇上升。1980年國際農產品的價格平均比1970年上漲2倍多,貿易量增長40%以上,價格也見回升。但80年代以來,世界農業連年豐收,農產品供應增加,價格又轉下跌。

  今後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農產品的消費需求總的仍呈增長趨勢。國際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將更趨激化,市場不穩定性將長期存在。從農產品貿易的品種構成看,不少缺糧的發展中國傢仍將以進口糧食為主;同時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對肉類等副食品的需求也會有顯著的增長。而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傢,除糧食剩餘外,肉類、水果、飲料、水產品和農產原料仍是主要的進口商品,同時加工食品、方便食品以及有益於增進健康的保健食品和營養食品的需求日增;對食品質量和品種多樣化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原料性產品向加工品發展,單一品種向多樣化產品發展,已成為現代農產品貿易的發展趨勢。農產品絕對貿易額的增長速度由於相對慢於工業品,其在世界商品貿易總額中的比重仍可能繼續趨於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