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核盤菌屬(Sclerotinia)、鏈核盤菌屬(Monilinia)、絲核屬(Rhizoctonia)和小菌核屬(Sclerotium)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發病部位由菌絲體集結成結構鬆緊不一,表面光滑或粗糙,形狀、大小、顏色不同的菌核。由菌絲並雜有寄主組織而形成的稱假菌核。後者因往往還保持植物器器官的形狀(如僵果等)而較易診斷。

  病原菌均為兼寄生菌。一般隻侵害成熟或衰退的植物器官,侵入後迅速引起植物組織壞死。典型癥狀是莖、果實、花序等腐爛,有時葉部呈壞死斑點。病菌表現出嚴格的寄生專化性或對植物器官的選擇性。這類真菌的子囊孢子有強大的放射能力,分生孢子容易分散,主要通過氣流傳播。菌核病分佈主要限於溫帶,寄主范圍很廣。如核盤菌可為害32科160多種植物,中國已報道的有23科85種,常見的除十字花科植物外,還有萵苣、甜菜、向日葵、柑橘、桑、豆科作物等。禾本科植物則很少受害;又如立枯絲核菌可以引起棉花、洋麻、甜菜、松苗等近200種植物的立枯病(見猝倒病)。

  常見的菌核病 主要有:①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十字花科作物菌核病,為害莖、葉和果莢,病部呈水漬狀病斑,表面產生棉絮狀菌絲。嚴重的導致全株枯死、腐爛。病株莖、葉基部或莖空腔內產生許多黑色鼠糞狀菌核。②果生鏈核盤菌(Moniliniafructigana) 引起的核果褐腐病,為害果實、花和新梢,果實受害後變褐色軟腐並失水成僵果。③由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中的一個專化型引起的水稻紋枯病。中國稻區普遍發生。主要為害葉鞘、葉片和莖稈,產生褐色雲紋狀斑,逐漸枯黃,嚴重時莖稈折倒;空氣潮濕時在病斑上產生暗褐色、扁球形的菌核。除稻外、小麥、玉米、高粱等的紋枯病也很嚴重。④齊整小菌核(Sclerotium rolfsii)引起的花生、黃麻、煙草、茄科、豆科作物和果樹的白絹病,危害根、莖基或果實,產生褐色水漬狀病斑,逐漸腐爛,環境潮濕時病部產生大量白色菌絲層,後形成圓形或不規則形菌核。此外,水稻還有多種菌核病,中國約有19種,常見的如小球菌核病、小黑菌核病等。

  病原菌生活史 有3種不同類型:①沒有無性繁殖階段,完全由子囊孢子對植物進行侵染,如核盤菌引起的十字花科菌核病,以菌核在土壤、病殘體或混雜於種子中越冬、越夏。子囊孢子靠氣流傳播為害。②經常在春季以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然後在夏季以分生孢子進行重復侵染。如果生鏈核盤菌引起的核果褐腐病,病菌以菌絲體在僵果內越冬,次年萌發長出子囊盤放射子囊孢子靠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生長季還可產生分生孢子再侵染。③有性階段隻偶爾發現,菌核越冬後產生新菌絲和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在此之後仍以分生孢子重復侵染。

  防治 著重加強栽培管理,清除越冬菌源,選用抗病品種,輔以藥劑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