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Locustidae)。通稱竹蝗。成蟲、若蟲為害5科25種植物,尤以毛竹(見竹)為甚。大發生時受害竹林如同火燒,新竹受害一次即死,壯竹2~3年內不發新筍。

  成蟲體綠色,長約33毫米,雄蝗略小。由額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顯著的黃色縱紋,越向後越寬。後足腿節黃色,間有黑色斑點,脛節表面黑綠色。卵土黃色,長橢圓形,微彎曲。卵塊圓筒形。若蟲稱跳蝻,體形似成蟲,但無翅,共5齡:1齡體長約10毫米,淺淺黃色,頭頂突出如三角形,觸角尖端淡黃色,前胸背板後緣不向後突出;2齡體長11~15毫米,黃色,前胸背板後緣如1齡若蟲,前後翅芽向後突出較為明顯;3齡蝻前胸背板後緣略向體後延伸。翅芽顯而易見,前翅芽呈狹長片狀。4、5齡蝻前胸背板後緣顯著向後延伸,將後胸大部分蓋住。3~5齡體長分別為16、22和26毫米,體色均為黑黃色,接近羽化為成蟲時翠綠色(見圖)。分佈於中國湖南、四川、江西、福建、廣西、廣東、湖北、江蘇、浙江、安徽、雲南、貴州等省(自治區)。

黃脊竹蝗

  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如在湖南,越冬卵於次年5月初開始孵化,5月中旬至6月初為孵化盛期,6月下旬為孵化末期。成蟲於7月初開始羽化,7月下旬為羽化盛期。8月中旬為產卵盛期,延續至10月底。一般產於南坡的卵較產於北坡的孵化早,產於山腰的較產於山頂的早,地被物薄的產卵地較地被物厚的早。跳蝻孵出後,多群聚於小竹及禾本科雜草上,1齡末2齡初開始上竹,起初集中在梢端取食,3齡後漸分散並全上大竹。4齡跳蝻至成蟲交配前食量最大,為害最烈,所以宜在3齡前防治。成蟲接近交配期常作長距離遷飛,這時發生地區迅速擴大。交配後或成蟲、跳蝻在天黑後至次晨朝露未幹前甚少活動。每雌產卵可達6塊左右,產卵後成蟲即在產卵地附近死亡。卵多產於柴草稀少,土質較松座北向陽的竹山山腰或山窩斜坡上,也有產於山麓的。

  天敵有黑卵蜂寄生於蝗卵,寄生蠅寄生於跳蝻、成蟲;此外還有豆芫青幼蟲、螞蟻、蜘蛛、食蟲虻、螳螂等。蟎類寄生於跳蝻及成蟲。抱草瘟,病原菌寄生於竹蝗體內。防治方法包括在跳蟎孵化前進行人工挖卵,在大多數跳蝻出土但又未上大竹前,於清晨露水未幹時進行人工捕打和噴藥防治等;跳蝻已上竹後,可采用煙劑熏殺,同時註意保護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