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科(Cucurbitaceae) 甜瓜屬一年生蔓性草本。又名胡瓜。原產喜馬拉雅山南麓。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傳入中國的,經長期栽培,形成瞭華北生態型品種群。另由東南沿海傳入中國的,形成瞭華南生態型品種群。它們又先後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地。中國是黃瓜的次生起源中心。黃瓜已成為世界各地普遍栽培的重要蔬菜。

  形態和類型 根系分佈淺,再生能力較弱。莖蔓性,長可達3米以上,有分枝。。葉掌狀,大而薄,葉緣有細鋸齒。花通常為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單生或簇生,一簇花可多至數十朵;雌花一般單生,子房下位,可單性結實。瓠果,長數厘米至70厘米以上。子房多為3室。嫩果顏色由乳白至深綠。果面光滑或具白、褐或黑色的瘤刺。有的果實有來自葫蘆素的苦味。種子扁平,長橢圓形,種皮淺黃色。千粒重32~40克。染色體數2n=14。

  中國栽培黃瓜的主要類型有:①華北型。果實長大,多棱刺,較能適應低溫和高溫,對日照長短反應不甚敏感。主要分佈於長江以北各省。刺瓜和鞭瓜等品種均屬之。②華南型。果實長度中等,要求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幹燥,對溫度和日照長短較敏感。主要分佈於長江以南地區。這一類品種中,除鮮食品種外,還有果形較小、專供加工用的乳黃瓜。主要分佈於東南沿海各省。③英國溫室型。長勢強,分枝多,葉大,單性結實性強。果形長,少棱刺。較耐蔭冷,適於溫室栽培。④歐美涼拌生食型。果實短或中等長度。露地栽培,適於切片生食或做色拉涼菜。⑤酸漬加工型。果形小,卵圓至橢圓,較早熟,分枝多,適於酸漬罐藏。

  栽培 黃瓜屬喜溫作物。種子發芽適溫為25~30℃,生長適溫為18~32℃。低於10℃或高於35℃時植株發育不良,果實畸形。地溫不宜低於15℃。苗期的夜溫和光照狀況對花芽分化有明顯的影響。9~10℃的低夜溫和8 小時的短日照有利雌花芽的分化;高夜溫和長日照則有利於雄花芽的分化。黃瓜對土壤水分條件的要求較嚴格。生長期間需要供給充足的水分,但根系不耐缺氧,也不耐土壤營養的高濃度。土壤pH值以5.5~7.2為宜。

  黃瓜可四季栽培。冬春栽培時多育苗。苗齡40天左右,4片真葉時定植。每畝栽植株數3000~4000株左右。多用支架栽培,不搭架的稱地黃瓜。生長期長,需肥量大,中國概以基肥為主,並在生長期間多次追肥。少雨地區適量澆水,多雨地區則常利用高畦栽培,並註意排水防澇。采收分次進行。嫩果一般在雌花開後7~15天采收。延期采收會消耗營養物質,抑制植株長勢,妨礙其他雌花座果,導致減產。故盛收期往往每隔1~2天即采收一次。主要病害有霜黴病、白粉病、枯萎病、疫病、角斑病和炭疽病等。主要害蟲有:棉蚜、紅蜘蛛、溫室粉虱、側多食趺線蟎、黃守瓜和種蠅等。黃瓜屬常異交作物,應隔離采種。

  用途 嫩果作蔬菜食用。果肉中維生素C含量14毫克%左右,可生食。所含蛋白酶有助於人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果實可酸漬或醬漬。醬黃瓜是中國特有的傳統佐餐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