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殼綱(Bivalvia) 真瓣鰓目(Eulamellibranchia)簾蛤科(Veneridae)蛤仔屬(Ruditapes)的統稱。中國近海發現有菲律賓蛤仔(R.philippinarum)(見圖)和雜色蛤仔(R.varieegata)2種。其生態習性相似,僅外部形態特徵和分佈區稍有差異。

  分佈和特征 菲律賓蛤仔又名花蛤、蛤蜊、沙蜆子等,是廣溫、廣鹽性海產經濟貝類。中國沿海北自遼東半島鴨綠江口,南至雷州半島都有分佈,遼寧、山東較多。天然產量很大,是水產捕撈和增養殖的重要種類。此外也分佈於蘇聯、日本、朝鮮、菲律賓、巴基斯坦、印度、斯裡蘭卡、印度尼西亞沿海。引種後又分佈於美國夏威夷及北美沿岸。貝殼亞圓形,堅厚,較寬。殼表有花紋或斑點色彩。殼形、斑點色彩因棲息的地區、水深、底質不同而變異較大。放射肋90~100條,與生長紋交叉形成佈目狀格。進出水管基部愈合,頂端小部分分離,進水管口緣觸手不分枝。精子頭部呈彎錐形。

  雜色蛤子的外形及色彩與菲律賓蛤仔相似。寬度稍小,放射肋50~70條,閉殼肌痕清楚。進出水管從基部起完全分離,進水管口緣觸手不分枝。其分佈地區大體與菲律賓蛤仔的分佈一致。在中國沿海分佈於福建省平潭以南至海南島、北部灣沿岸。

  生物學特性 蛤仔多棲於有適量淡水註入的內灣。分佈范圍從潮間帶到水深10餘米的泥沙海底。潛入海底泥沙中生活,棲息深度因個體大小和水溫高低而異。個體小、水溫高時棲息較淺;個體大、水溫低時則較深,一般不超過其體長的2倍,可密集成數層生活在一起,以水管伸出灘面濾食。棲息區海水比重在1.016~1.027之間。短時間內低鹽度對其生長無影響。適應水溫為0~36℃,致死溫度為37℃以上和-2℃以下。最適水溫為18~30℃。棲息底質含沙率一般為70~80%。在含泥率為2~50%的海灘均能生活,含泥率在90%以上時也有發現,但死亡率較高。食物主要為浮遊及底棲矽藻類。被動濾食。

  在餌料豐富、環境適宜的海區較其他海區生長迅速。一般1齡貝體長在2厘米左右,2齡貝長3厘米多,3齡貝長4厘米以上。雌雄異體,1齡性成熟。雌貝每次可產卵數百萬粒。成熟卵呈圓形,沉性,直徑約65微米。產卵水溫23~26℃。產卵次數1~2次。精卵成熟後分批排放,在水中受精。第1、2次排卵量較大。受精卵孵化後經2~3周浮遊期生長至200微米以上便沉入水底,分泌足絲附著於固體物上,隨著殼長增長,潛入泥沙中生活。

  增殖和養殖 蛤仔的養殖方法簡單。在底質適宜的中、低潮區,直接將種苗均勻撒播於灘面即可;在底質較硬或亂石較多的灘面,可先行清理,耙松灘面,以利苗種潛入,也可圍泥作堰或四周圍網。播放密度與養殖海區的條件、苗種規格有關。500個/千克的苗種每100平方米可播放75~125千克。養殖1年產量可增加3~4倍。養殖期間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修堰、預防自然災害、清除敵害生物(如海星、螺類、蟹類、蛇鰻、鳥類)等。

  增殖的方法,就是劃定適於蛤仔生長並能自然附苗的灘區,封灘育貝。初期在種苗稀少的地方先行移播苗種,在自然貝苗分佈不勻的灘面可移密補稀,促進生長,達到商品規格(體長3厘米以上)後進行輪捕、銷售,以有利於貝苗的再附著。增養殖用苗種多采捕自然苗,但其產量不穩定。中國已采取土池人工育苗的方法,即在潮間帶高、中潮區建造育苗池,水深保持在2米左右,大潮不能沒及,設有進、出水大閘和排納上層池水的濾水閘。成貝經流水刺激後即在池中排放,自受精經各期發育直至變態都在池中附著生活。池水中施肥繁殖矽藻等餌料生物,並投以可作為蛤仔餌料的單細胞藻類輔之。變態後棲於池底灘塗層間生活; 待長至1毫米左右時即可用竹篩將貝苗洗出,移至育苗海區暫養。生長至數毫米時,可開始作為貝苗使用。此法能提供大量苗種。

  蛤仔肉嫩味鮮。鮮蛤亦可作為養殖對蝦的餌料。在內灣潮間帶灘塗污染嚴重的海區,蛤仔常大量死亡。食用受污染的蛤仔後可引起腸胃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