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生態環境、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目的而經營的森林。營造防護林,在乾旱、水土流失等嚴重的地區,可減免自然災害的侵襲,保障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兼可解決木料、飼料、肥料、燃料的不足;在平原地區的農田周圍,可改善林網內的小氣候,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在風沙為害地區,可抵禦沙漠擴大、防止沙漠化發展。

  種類 根據防護作用的不同,可將防護林分為農田防護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固沙林以及牧場、、海岸、道路、果園的防護林等。隨著森林對人類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視,還出現瞭衛生保健林或環境林專門的林種。在某個自然景觀地帶內,將各類人工防護林和原有的天然防護林,按照總體規劃要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可形成一個完整的森林植物網絡系統,即防護林體系,如中國東北、華北、西北的防護林體系。

  營造技術 營造防護林的具體技術要求如下:

  ① 樹種選擇和混交類型。宜選擇生長穩定、長壽、抗性強,樹幹通直高大,枝葉茂密,根系發達,並具有經濟價值的喬、灌木樹種。一般以優良的鄉土樹種為主,也可選擇經過引種試驗證明能適應當地條件的外來樹種。為保證造林質量,要嚴格掌握適地適樹的原則。混交林與單純林相比,具有防護作用大、生長穩定、不易感染病蟲害等優越性,故應盡可能形成多層混交林。營造時宜根據立地條件的不同,在樹種搭配上采用陰陽性混交型、喬灌木混交型或者綜合混交型。

  ② 防護林的配置。根據防護目的和地貌類型,在平原地區結合田、渠、路配置防護林帶。主林帶的走向一般與主要害風方向成直角,但在特殊情況下允許最大不超過45°的偏角。副林帶與主林帶相垂直。主、副林帶縱橫交錯構成網格。水源林和水土保持林配置采用喬灌木混交型或綜合混交型,配置成片狀、帶狀或塊狀形式,構成一個完整的水土保持林體系。

  ③造林整地。細致的整地是營造技術中最重要的環節,在幹旱和半幹旱地區,更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證造林質量的關鍵。通過整地措施既能消滅雜草和改變局部小地形,有利於攔截地表徑流,又能改善土壤的水分狀況。在幹旱平原地區可采用帶狀或塊狀的局部整地方法,在水土流失的山區和半山區可采用魚鱗坑、水平階、水平溝、反坡梯田、帶狀梯田等整地方法。造林整地,一般應在造林前一年進行,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隨整地隨造林。

  造林應按設計進行造林(見造林密度、造林季節、造林方法和幼林撫育)。

  經過林業區劃劃定為防護林的地區,隻能進行小量擇伐,清除病腐木,並須及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