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殼動物(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 對蝦科(Penaeidae)對蝦屬(Penaeus)的統稱。中國北方的對蝦在市場上常成對出售,故稱對蝦,也稱大蝦、明蝦。具重要經濟價值的淺海產大形遊泳蝦類。

  種類和分佈 對蝦屬共有28個現生種,主要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淺海。大西洋美洲沿岸有7種,經濟價值較大的是褐對蝦(Peenaeus aztecus)、白對蝦(P.setiferus)和桃紅對蝦(P.duorarum);大西洋非洲沿岸僅1種(P.notialis)。美洲太平洋沿岸共5種,產量較大的是凡納對蝦(P.vannamei)、加州對蝦(P.californiensis)和細角對蝦(P.stylirostris)。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包括東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諸國以及澳大利亞、日本和中國共有14種,其中最重要的是墨吉對蝦(P.merguiensis)、長毛對蝦(P.penicillatus)、印度對蝦(P.indicus)、斑節對蝦(P.monodon)、澳洲對蝦(P.esculentus)、日本對蝦(P.japonicus)和短溝對蝦(P.semisulcatus)。中國近海特產的中國對蝦(P.orientalis),是僅分佈於亞熱帶邊緣區的一種洄遊性蝦類。地中海附近水域僅產歐洲對蝦(P.kerathurus)1種。

  形態 對蝦個體很大,雌性成體體長一般達16~20厘米,體重約40~90克;雄性長約12~18厘米,重20~60克。體側扁,腹部發達,頭胸甲有胃上刺、觸角刺和肝刺,有明顯的額角後脊和觸角脊。額角長而粗大,上緣具8~11齒,下緣具1~5小齒。雄性第3顎足末端2節常變形,末第2節末端有叢毛。前3對步足各具小螯,後2對步足爪狀,腹部附肢發達,雄性第1對變形為交接器,略呈倒鐘形(噴泉狀);雌性交接器大多呈圓盤狀,內為納精囊,有縱裂口;個別略呈方袋形,前緣橫向開口,前端中央有一小圓突;或僅凹下,為開放型,無納精囊。

  生物學特性 對蝦產沉性卵,發育很快。剛孵化的幼體呈卵圓形,不分節,僅具3對附肢,稱為無節幼體(或六肢幼體),無口和腸道,不進食,靠體內卵黃維持生活和發育。經4~6次蛻皮後變為溞狀幼體。胸部和腹部開始分化,胸部出現分節,附肢增多,口、肛門和消化道也已形成,開始攝食微小的浮遊植物。再經3次蛻皮變成糠蝦幼體,它的腹部分節完全,腹肢也開始發育,胸肢分化成顎足和步足,同時出現螯和爪。再經3次蛻皮才形成仔蝦,此時體長約5~6毫米。仔蝦經幾次蛻皮才能從浮遊生活變為底棲。

  對蝦主要是肉食性。成蝦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如多毛類、小型甲殼類、軟體動物及其他類群的中小型種為食物,也捕食小型底棲生物。幼體階段攝食浮遊性單細胞藻類和小型浮遊動物。有的種如斑節對蝦也兼食植物性食物。

  對蝦按生態習性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定居型,如日本對蝦、歐洲對蝦等,棲於淺海或海灣,白晝常潛伏於海底沙內(僅露兩眼和觸角鞭),在分佈區內無大范圍的季節性移動。另一類為移棲型,如中國對蝦、墨吉對蝦、長毛對蝦等。它們常棲於近河口的混水區,幼蝦對低鹽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蝦雖有潛底習性,但白晝也常在底上遊泳或爬行活動,並有明顯的季節性移動,常密集成群。有的種如中國對蝦,有長距離的季節性洄遊習性。

  中國對蝦僅分佈於黃、渤海和南海北部及廣東中西部近岸水域,能適應變化較大的水溫和鹽度環境。黃海種群在低於10℃和高於30℃的環境尚能生存,但適宜的繁殖溫度卻要高於15~18℃。產卵場都在鹽度較低的河口或近岸水域,仔蝦期能適應河口咸淡水環境,甚至在鹽度不到10的半咸水域也能正常生活。常大量密集成群,隨潮水進入河口內數十公裡。體長超過30毫米的稚蝦逐漸遊離河口,在沿岸水深僅1米左右的淺水區攝食發育。幼蝦隨體長的增長而逐漸向遠岸海域移動。秋末冬初渤海和黃海沿岸淺海區水溫迅速降低,蝦群便向黃海南部的深水區作越冬洄遊,越冬場底層水溫宜維持在10~12℃以上,鹽度32~33。到翌年春末夏初又開始向北方渤海和黃海各大河口近岸水域洄遊,產卵繁殖,產卵後親蝦大多死亡。中國對蝦是對蝦屬中唯一能作長距離洄遊的種。越冬洄遊過程中常於渤海海峽內外水域大量成群;春季產卵洄遊中在山東半島北岸和渤海3個大灣的產卵場附近也常密集成群,形成有利的捕撈條件和漁場。秋季10~11月是黃、渤海主要對蝦汛期。中國對蝦的生命周期短,生長快,一年即可成長。繁殖期中1尾雌蝦可產卵4~5次,每次可產卵數十萬至100萬粒。但幼體在發育變態期間,常由於海水環境和氣候條件的突然改變或食物供應不足而大量死亡,因此蝦群的數量波動常很大,資源量及捕撈量亦隨之而不穩定。但對蝦的生命周期短和產卵量大,也使資源的恢復較為容易。

  捕撈 對蝦捕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很大發展。機動拖網漁船(單拖或雙拖)主要捕撈對蝦類的大中型種。中國南海漁民用光誘圍網捕集群蝦,獲得較高產量;此外也有以小流刺網漁船或定置網捕撈的。

  養殖 對蝦的人工養殖發展迅速。中國、日本、東南亞各國、中美洲和大洋洲各國以及法國等已有較大規模的人工育苗設備。中國以養殖中國對蝦(渤、黃、東海)和斑節對蝦(臺灣省)為主,還養殖墨吉對蝦(廣東、廣西)、長毛對蝦(福建)、短溝對蝦和新對蝦等。日本、法國的養殖對象以日本對蝦為主,東南亞各國以斑節對蝦、墨吉對蝦和印度對蝦為主,美洲國傢以褐對蝦、白對蝦、細額對蝦、凡納對蝦等為主。80年代以來在大力發展人工養蝦的同時,中國、日本和其他一些國傢已開始進行人工培育種苗和放流增殖的實驗,以使對蝦資源量能夠穩定並逐漸增加。

  養殖方式見蝦類養殖。(見彩圖)

對蝦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