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由真菌中痂囊腔菌屬(Elsinoe)和痂圓孢屬(S-phaceloma) 引起的植物病害。細菌中黃色單胞桿菌屬(Xanthomonas)和放線菌中的鏈黴菌屬(Streptomyces)也能引起瘡痂病。受害部位形成粗糙、稍隆起、瘡痂狀或木栓化、圓形或橢圓形的病斑,中央開裂或下陷。以莖莢、瓜果、塊根根、塊莖受害後的癥狀最為明顯。嚴重時病斑連成片、果實畸形、肉質根莖發育不良。葉片受害造成歪扭,幼株致死。常見的有柑橘瘡痂病、葡萄黑痘病,其他還有大豆黑痘病、核果類瘡痂病、馬鈴薯粉痂病等。病菌在病殘組織內或枝條中越冬,地上部分的病菌通過風雨傳播,地下部分的病菌靠土壤中水分的移動及地下生物的活動傳播,帶菌種子或患病種薯可遠距離傳播。一般通過清除病殘組織、選用抗病品種、輪作、增施有機肥料、生長期噴藥等措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