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巴貝斯科(Babesiidae) 的原蟲所引起的一種梨形蟲病。主要侵襲牛和馬(驢、騾)的紅細胞。

  病原 在中國,寄生於馬屬動物的主要為駑巴貝斯蟲(Babesia caballi,又稱駑梨形蟲)和馬巴貝斯蟲(B.equi,又稱馬納脫原蟲),分佈於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在北方,駑巴貝斯蟲病於3月初開始出出現,4月達高潮,5月下旬以後逐漸停止流行。馬巴貝斯蟲病的出現稍晚。兩種寄生蟲可單獨寄生發病,也可混合感染。寄生於牛的主要為雙芽巴貝斯蟲(B.bigemina,又稱雙芽梨形蟲)(見彩圖)和牛巴貝斯蟲(B.bovis,又稱牛梨形蟲),分佈在西南、華南、華東等地。牛雙芽巴貝斯蟲病一年可暴發2~3次,南方多發生於6~9 月。牛巴貝斯蟲病可在春(或夏)、秋季兩次暴發。巴貝斯蟲呈圓形、梨形、桿形、環形、橢圓形、逗點形和變形蟲樣等多種形態。駑巴貝斯蟲的蟲體長度大於紅細胞半徑,尖端連成銳角,成對,對紅細胞的感染率為0.5~10%。馬巴貝斯蟲的蟲體長度不超過紅細胞半徑,以4個梨形蟲體尖端相連而構成十字形,對紅細胞的感染率嚴重時可達50%以上。雙芽巴貝斯蟲的蟲體長度小於紅細胞半徑,連成銳角,成對,對紅細胞的感染率為10~15%,但嚴重侵襲時可達65%。牛巴貝斯蟲的蟲體長度小於紅細胞半徑,連成鈍角,成對,多位於紅細胞邊緣,對紅細胞的感染率通常為7~15%,但高時可達30~40%。

雙芽巴斯蟲

  本病都由硬蜱科不同屬的蜱傳播,如駑巴貝斯蟲和馬巴貝斯蟲的主要傳播者為革蜱,傳播雙芽巴貝斯蟲和牛巴貝斯蟲的分別為牛蜱和硬蜱。巴貝斯蟲在傢畜紅細胞內進行無性繁殖,在蜱體內是否進行有性繁殖尚存在不同見解。雌蜱體內的巴貝斯蟲可經過蜱卵傳給下一代,如馬巴貝斯蟲在革蜱體內可傳遞3個世代而仍具有感染力。因此發病牧場在短期內不易變為安全場。

  癥狀和防治 病畜主要表現高燒、貧血、黃疸、消瘦和衰弱等。除駑巴貝斯蟲病外,都有血紅蛋白尿。幼畜或外地新輸入的傢畜常出現劇重癥狀。診治不及時,死亡率高。治愈或耐過後恢復也較緩慢。診斷方法主要是采取病畜血液作塗片,鏡檢蟲體,依其形態特征確診病原。也可用補體結合反應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進行診斷。在確診的基礎上對患畜采取特效藥治療的同時,輔以對癥療法。加強護理等綜合措施可提高療效。特效藥有臺盼藍、錐黃素、貝尼爾和阿卡普林等。其中臺盼藍僅對駑巴貝斯蟲病有特效。在出現第一批病例後可采用藥物預防註射。疫區應滅蜱。對外來傢畜要嚴格檢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