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骸,是研究舊石器時代以後人類體質形態發展的重要材料。研究表明,中國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體質特徵,與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智人間有明顯的繼承和發展關係,而且基本上屬於蒙古人種範圍內的聯繫。在更新世晚期的原始蒙古人種代表(柳江人和山頂洞人)中已出現南北異形的現象,到新石器時代進一步發展為不同的地方變異類型。黃河流域主要接近現代蒙古人種的東亞(遠東)類型,其中的中、下遊地區居民的體質還表現出某些接近南亞類型的特徵;長江以南廣大地區的居民,比華北地區更更明顯地接近南亞類型。此外,在中國東南部的新石器時代居民中,還存在頭骨變形、拔牙和頜骨異常變形等與風俗習慣有關的人工畸形現象。人種成分組成的研究表明,中國新石器時代居民基本上是在同西方高加索人種相對隔離的情況下,獨立地創造和發展瞭中國的新石器文化。這對以後中國文明的持久穩定的發展起瞭重要作用。

  研究概況 20世紀20年代體質人類學被引進中國,但直至40年代末,致力於新石器時代居民體質形態研究的學者極少。加拿大籍解剖學傢步達生曾研究過甘肅與河南新石器時代的人骨,指出這些地區的新石器時代居民與現代華北人有許多共同的體質特征,而稱他們為“原中國人”(Proto-Chinese)。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70年代初,中國體質人類學者顏訚等對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居民的遺骨作瞭研究,提出這兩個文化的居民,以及中原仰韶文化與甘肅新石器時代的居民之間,在體質特征上存在差異的觀點。吳定良還研究瞭南京北陰陽營遺址的人類下頜骨。70年代以來,中國體質人類學工作者較廣泛地收集瞭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遺骸,並作瞭一定的綜合研究工作,研究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

  黃河流域 黃河上遊和中、下遊各新石器文化居民的體質特征,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上遊甘青地區的居民,一般具有中長的頭型,較高的頭高,高而狹的面型,中眶、狹鼻以及正頜等。在人種分類上,與蒙古人種東亞類型中的華北人比較相近。據青海樂都柳灣馬傢窯文化馬廠類型和齊傢文化人骨的研究,推斷甘青地區這兩個文化居民的體質類型基本上是一致的。

  對陜西寶雞北首嶺、西安半坡、華縣元君廟和華陰橫陣4組人骨的研究表明,黃河中遊仰韶文化的居民,一般具有簡單形式的顱頂縫、圓鈍的眶形、突出的顴骨、低凹的鼻梁、淺的犬齒窩、低矮的鼻前棘以及比較扁平的面部等現代蒙古人種頭骨上常見的特征。顱長中等兼高顱型、眶型中等偏低、中等的面寬和面高、闊鼻傾向、齒槽突頜以及中等的身高(平均約1.68米),反映瞭他們比較接近現代蒙古人種中的東亞和南亞類型,其中某些特征(如闊鼻、低眶及突頜等)可能更接近南亞類型,或可視之為繼承瞭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的特征。時代稍晚的河南陜縣廟底溝二期文化居民,與現代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較接近,與仰韶組群的關系也較明顯,但似並不接近南亞類型。

  黃河下遊的大汶口文化居民,有顱骨枕部扁平的人工變形頭,這類變形頭的頭型很短。但正常頭的頭型中等長,頭高比仰韶組更高,上面部較寬亦較高;身高約1.71米,比仰韶組稍高;同時還存在拔牙的風俗。關於大汶口文化居民的種系類型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基本上屬於蒙古人種,並與現代生活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波利尼西亞人接近(就是說具有蒙古人種和赤道人種相混合的特征),因此與仰韶文化居民分別屬於不同的體質類型。另一種意見則指出,從顱骨形態和測量特征的比較分析,都不能證明大汶口文化居民屬於波利尼西亞人種,其體質特征主要與現代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比較接近,在頭骨形態上與仰韶文化居民有較多的一致性,兩者可能是屬於同一種系的兩個不同地區的古代“族群”。

  長江中下遊和華南地區 由於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在這一廣大地區內新石器時代人骨保存下來的很少,而且也比較破碎。因此,對這裡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體質,目前還不能得出一個較完整的認識。

  南京北陰陽營遺址的人骨,僅研究過下頜骨,隻能一般地指出具有蒙古人種特征。上海崧澤遺址中層的人骨,有鏟形門齒、前突的顴骨、圓鈍的眶形、弱的犬齒窩及簡單的顱頂縫等蒙古人種特征,可能與南亞類型接近,並有同大汶口文化居民相似的拔除一對側門齒的風俗。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第 3文化層中發現的幾具人骨,具有顴骨寬大、顴骨額突後緣結節發達、鼻棘弱、犬齒窩淺及鏟形門齒等蒙古人種特征;另有一些特征,如頭型長而窄、鼻骨寬而扁平、眼眶低矮、上面部較低,以及齒槽突頜等,又與現代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特征相似。廣東佛山河宕貝丘遺址和增城金蘭寺遺址出土的人骨,也都有一些明顯的蒙古人種特征,同時兼有一些與現代赤道人種相似的特征,如長而高狹的頭型、低矮的上面、闊鼻、鼻骨角很小和明顯的齒槽突頜等。總的說來他們的蒙古人種特征比較弱。這些古代居民也有拔牙風俗。福建閩侯曇石山遺址下層和中層出土的男性頭骨,其長顱、低面、闊鼻等特征,與新石器時代南亞類型的頭骨更接近。也發現有拔除一對上頜側門齒的現象,但不普遍。

  河姆渡、河宕、曇石山 3個組與中原仰韶文化居民的骨骸,雖然都顯示出與現代南亞類型接近,但在接近的程度和形態特征的組合上並不完全一樣:沿海地區的3個組為狹而高的長顱結合低面,與赤道人種的相似性更明顯;中原仰韶組群一般為中等長的顱結合較高的上面,與現代東亞類型更相近。

  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出土的頭骨,也反映出接近南亞類型的性質。有人認為他們還與中原仰韶文化的半坡組比較接近。但甑皮巖組的體質特征實際上可能與浙、閩、粵沿海的新石器居民有更多的共性。

  人工畸形 在人體正常發育過程中,對身體的特定部位施以人為的壓力,改變骨骼的正常形態,或對身體的某些部位施行人為的損傷,統稱人工畸形或人工變形。在中國有些地區的新石器時代居民中,發現有頭骨變形、拔牙和臼頜骨異常變形3種人工畸形現象。

  拔牙 中國新石器時代居民中的拔牙風俗,以山東、蘇北一帶大汶口文化分佈地區的為最早。在大汶口文化的早、中期盛行,到晚期明顯減少,大概隨著山東龍山文化的出現而逐漸消失。這種風俗向西南流傳到江漢地區的屈傢嶺文化居民中;向南經蘇南、浙、閩、粵沿海,流傳到珠江流域使用幾何印紋陶的居民中,其間可能在不晚於早商時期由大陸沿海傳入臺灣。這種拔牙風俗的特點是,拔除的一般都是上頜中、側門齒和犬齒,其中以拔去1對上側門齒的最普遍,約占所有拔齒形式的93%,拔牙的年齡在14~15歲性成熟期。這種風俗最初產生時的意義,可能是氏族成員進入成年的標志並與獲得婚姻資格有關。

  頭骨人工變形 多發地區也主要在大汶口文化分佈區域,與拔牙風俗並存。早期的出現率高於晚期,男女都有。變形部位主要限於後枕部,屬於變形頭中比較簡單的枕型,俗稱扁頭。而其額部形態基本正常。這種變形頭可能是對嬰幼兒長期采用仰臥姿勢和使用硬枕造成的。

大汶口墓地出土的人工變形頭骨

  頜骨異常變形 目前僅見於某些大汶口文化遺址中,不如拔牙和扁頭者普遍,多見於女性個體。由於在口頰內長期含一小石球或陶球,引起上下頜臼齒頰面的磨蝕,輕者在臼齒頰面(尤其是第一、二臼齒)留下弧形的磨蝕面,重者使兩側臼齒甚至齒槽被擠向舌側而造成齒列或齒槽弓的變形。關於這種含球習俗的起因目前尚不清楚。

王因遺址的口中含球及頜骨變形標本

  目前對中國新石器時代居民遺骸的研究,在地域和時代兩方面都存在許多空白和缺環。即使是研究工作做得比較多的黃河流域,也還不能與已發現的文化系列完全相對應,普遍缺乏相當於龍山文化階段的人骨材料;長江以南地區的人骨材料更是比較零散;東北、新疆及西藏地區則幾乎還是空白。因此,對於新石器時代居民的種系分佈及其演化規律的較為完整的認識,還有待對不同地區和不同文化類型的人類遺骸的采集和研究。

  

參考書目

 潘其風、韓康信:我國新石器時代居民種系分佈研究,《考古與文物》1980年2期。

 韓康信、潘其風:大汶口文化居民的種屬問題,《考古學報》1980年3期。

 韓康信、潘其風:我國拔牙風俗的源流及其意義,《考古》198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