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期鄭國和韓國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新鄭縣城及其週邊。西週末鄭國自陝西華縣遷都至此。西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韓國自陽翟(今河南禹縣)遷都於此。230年秦滅韓後,此城即大部廢棄。城本名鄭,後為區別陝西華縣的鄭而改稱新鄭。因該地長期為鄭、韓之都,後代習稱為鄭韓故城。1964年以後,河南省博物館進行勘查和試掘。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市依雙洎河和黃水河而築,城牆曲折不整齊,現高仍在10米以上。城分分東、西兩城,中有隔墻。西城是宮城,東西約長2400米,南北最長處約4300米,在北墻中部和東墻(即隔墻)北段各找到一個城門。城內中部和北部有密集的夯土基址,是主要宮殿區,曾探出東西約500米、南北約370米的宮墻。其西的梳妝臺,底部南北長約135米,東西寬約80米,高約8米,是地面上僅存的一座夯土臺基。宮殿區附設有貯存物品的窖穴,並有多眼水井。東城是郭城。北墻長約1800米,東墻長約5100米,南墻長約2900米,西墻即隔墻。僅在東墻北段發現一個城門。城內有許多手工業作坊遺址,如小吳樓村北的東周鑄銅作坊,張龍莊南的東周制骨作坊,倉城村南的戰國制鐵作坊等。在白廟范村北曾發現一坑韓國銅兵器,有戈、矛、劍等180多件,銘文表明,這些兵器主要是由“大官”和“鄭命(令)”兩個系統的官府所督鑄,工匠為刑徒。

  宮城南部的李傢樓和郭城西南部的後端灣村北,曾發現春秋時代貴族墓地,1923年,在李傢樓一帶的墓葬中曾被盜掘出一批春秋中期偏晚的銅器,習稱新鄭彝器。東周時期的平民墓地多分佈在城外,但戰國時期的韓國王室墓地尚未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