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因最初發現於內蒙古赤峰夏傢店遺址下層而得名。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其年代在西元前2000~前1500年。主要分佈於燕山山地,北至西拉木倫河畔,東達醫巫閭山麓,西抵河北省張傢口地區。該文化晚於紅山文化,在燕山以北為青銅時代晚期的夏傢店上層文化所代替。這一文化的遺物過去多被混於較晚的遺存之中。經1960年在赤峰近郊的發掘,始被識別出來。迄今經過發掘的遺址主要有內蒙古赤峰地區的夏傢店、藥王廟、新店、香爐山、南山根、大甸子及遼寧朝陽地區的豐下下、水泉等。

  文化特征 夏傢店下層文化的陶器特點鮮明,實用陶器以青灰色為主,手制,泥條盤築,燒制火候較高。多飾繩紋,還有篦點紋、圓圈紋等各種壓印紋飾,也有附加堆紋。隨葬陶器胎呈橙紅色、火候較低,表面黑色,經磨光,器表以紅、白兩種顏色勾畫花紋。陶器種類有盂(或稱折腹盆)、鬲、甗、盆、缽、罐、鼎、盤、簋、豆、鬶、爵等。盂為敞口,筒狀深腹,腹下有折棱,小平底。鬲有兩種,一種是敞口,筒狀深腹似盂,腹下接三個空足;一種是直領小口,淺腹有肩,下接三個較肥的空足。盂、鬲、鼎、罐和細腰肥袋足甗是居住址中常見的實用器類。完整的鬶、爵隻見於少數禮遇隆重的墓中。彩繪陶器亦多見於墓中,居址僅見殘片。

夏傢店下層文化的陶器

  居住與埋葬 居址多位於沿河兩岸的高地。較大的聚落周圍常有圍墻或壕溝作為防禦設施。圍墻或以自然石塊壘砌,或以夯土築成,均就地取材。圍墻內的房址自數十座至百餘座不等。房址有半地穴式的,也有用石塊或土坯壘砌墻壁的,平面近圓形,直徑約2~3米。屋門多開向東南。屋內地面上有用火痕跡。壁面和地面常敷草拌泥,還發現過地面鋪白灰面的。屋址近旁常有貯藏物品的窖穴。墓葬都發現在聚落近旁。墓地規模大小不一。大甸子遺址近旁的墓地有墓葬近千座,是較大的一處。墓葬都是長方形豎穴,排列密集而有規律。一般成年人的墓壙長約2米,寬不及1米,深約2米。墓中幾乎都有箱形葬具,有木結構的,有石板疊架的,也有土坯壘砌的。兒童墓則多數不見葬具,墓壙僅可容身。個別大型墓長約3米,深越7米,但也隻有一層木質葬具。墓地中同一時期的墓,死者頭向一致,多為側身直肢。墓壙的腳端壁面多挖出小龕,龕內放置隨葬品,除隨身佩戴的裝飾品外,女性以紡輪隨葬,男性則隨葬斧、鉞、箭。墓葬填土中常埋有用於祭祀的整豬。以上情況表明,當時雖然已出現貧富差異,但階級對立尚未產生,仍然保持著氏族社會的傳統。成人墓葬中幾乎都隨葬鬲、罐、盂等陶器,這是氏族內普遍遵從的禮俗。隨葬陶器多數以一鬲、一罐為一組,較大的墓中有隨葬兩組或三組的,少數禮遇隆重的墓中還有陶質鬶、爵等酒器。這樣的墓多半為男性,約占墓葬總數的2%。這種種類和數量的差別,反映出通行禮俗中的等級差別。此外在約 1/3的成年男性墓中隨葬有石質斧、鉞,其質料不適於實用,但制作工藝卻較精致,表明這種隨葬的斧、鉞正逐漸脫離實用而轉化為一定身份的象征物。不過,精致玉石裝飾品、貝或仿貝制品,並不都出在禮遇隆重的墓中,表明氏族中占有財富較多的人並不一定都能得到最高級的喪葬禮遇。

  社會經濟 該文化居民生活的自然環境,為大面積的暖溫帶針葉、闊葉混交森林。人們在森林邊緣種植谷物,營定居的農業生活,並飼養牛、羊、豬、狗等傢畜,也進行狩獵,獵獲物有鹿科動物等。

  已發現的金屬制品多是小型裝飾品。如青銅耳環、指環、杖首和金耳環等。目前尚未見到確屬這一文化的金屬容器。但從大甸子發現的杖首上的鑄痕得知,當時在鑄銅工藝上已能運用內范與外范相組合的方法,鑄出薄壁型的器物,表明已具備能夠鑄造容器的技術水平。少量制作精致的陶質酒器如鬶、爵,明顯地是金屬器皿的仿制物。這說明這一文化確有金屬器皿,但實用的金屬容器在當時生活中還是很少的。

  石器中最多見的是磨制石鏟、石刀和打制石鋤,都是裝在木柄上使用的農業生產工具。此外也有穿孔石斧、石鉞、圓錐形或三棱錐形帶有圓柱形鋌的骨鏃等武器。該文化有精致的玉石工藝品。管狀玉珠與瑪瑙珠常混雜組成項鏈。男性多戴銅耳環和綠松石珠。出土有大量的磨制穿孔貝及蚌殼、金屬仿制品,它們既是裝飾物,也是財富的象征。

  占卜用的卜骨系用較厚的肩胛骨或長骨,先加工成條形骨片,然後在每塊卜骨的同一側面鉆出小圓窩,在圓窩內燒炙。

  文化聯系 隨葬陶器上的彩繪圖案多以白色畫出主紋,以紅色勾勒填地(見彩圖)。多數紋飾以復雜的卷曲線條構成多種二方連續的單元。也有少數紋飾是以獸面為主,以上述二方連續的單元為輔。在整個器物畫面的分割、佈置與主、輔紋飾的配合等方面,都顯示著它與商周青銅器的圖案有密切的聯系。

彩繪陶鬲 內蒙古敖漢旗大甸子墓地出土(夏傢店下層文化陶器)

彩繪陶罐 內蒙古敖漢旗大甸子墓地出土(夏傢店下層文化陶器)

  夏傢店下層文化的發現與研究,有助於擴大以商、周為主體的中國青銅時代研究的視野。在其近千年的延續時間裡,器物群及各類遺跡都有程度不同的演變差別。因此,以科學發掘為基礎的分期分析,是目前這一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參考書目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發掘隊:赤峰藥王廟、夏傢店遺址試掘簡報,《考古》1961年2期。

 劉觀民、徐光冀:內蒙古東部地區青銅時代的兩種文 化,《內蒙古文物考古》1981年創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