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佈在長江中下遊、閩廣和川滇等地區的吳蜀、兩晉、宋、齊、梁、陳時期的墓葬。長江下遊南京附近地區,為吳、東晉、南朝各代都城所在,故發現的吳晉南朝墓葬數量較多,並且還保存有許多南朝陵墓石刻。長江中遊武昌、鄂城地區,也發現瞭不少較重要的吳晉南朝時期的墓葬。閩廣地區西晉以後經濟發展較快,故發現的墓葬以東晉南朝時期的為多。川滇地區原屬蜀漢,故多蜀漢、兩晉墓。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已發現的吳晉南朝墓葬總數已超過千座。這一時期的墓葬絕大部分是磚室墓,以單室和有前、後二室的數數量最多,墓頂多為券頂,也有平頂或穹窿結構的。墓內隨墓的器皿,從以陶器為主逐步改變為以瓷器為主。還常見聚族而葬的傢族墓地,墓地內各墓排列有序,墓內並放置有表明死者身世的墓志,帝王陵墓的墓前還有精美的神獸、石柱等石刻(見彩圖)。在四川地區,又常見具有地方特點的崖墓。數量眾多的吳晉南朝墓葬,反映出這一時期由於長江流域的開發,南方的社會經濟逐步繁榮的情景。墓中出土的隨葬品,為研究吳晉南朝的物質文化面貌,提供瞭豐富的實物資料。

神道柱石刻(六朝) 江蘇南京肖景墓

神獸石刻(六朝) 江蘇南京景安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對吳晉南朝墓葬隻有零星的發掘工作,如1930年南京古物保管所在南京棲霞山發掘過3座六朝墓,1936年又在南京朝天宮發現1座南朝墓。1934年以後,朱希祖等調查瞭南京附近的六朝陵墓,等等。大規模的考古工作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始的。1950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等調查瞭六朝石刻,迄今已在南京附近清理發掘吳晉南朝墓葬 400座以上。在長江中下遊、閩廣和川滇等地區,吳蜀兩晉南朝墓葬的發現地點,遍及江蘇宜興、鎮江、吳縣、徐州,浙江杭州、金華、黃巖,安徽蕪湖,湖北武昌、鄂城,福建福州、閩侯、南安、建甌,湖南長沙,江西南昌、清江,廣東廣州、曲江,四川成都、廣元、綿陽、昭化,貴州清鎮、平壩,雲南姚安、昭通等地。

  分區與分期 可分為長江中下遊地區、閩廣地區及川滇地區 3區。以長江中下遊地區的資料最多,系統清楚,大致可以分為4期:第一期東漢末至吳初(約3世紀初至3世紀中),當時東吳政權已相對穩定,許多出土器物同於東漢,表明東吳初期仍沿襲漢制。第二期東吳中期至東晉初(約3世紀中至4世紀初),墓葬結構有瞭明顯變化,如出現瞭四隅券進式穹窿頂,有的設有燈龕及排水溝等。隨葬品中青瓷器迅速增多,釉色復雜化,品種日益豐富,墓葬的地方特征日益顯著,一方面說明這一階段南方經濟有瞭顯著發展,另一方面也反映瞭當地世傢大族勢力的興起。第三期東晉至劉宋(約4世紀初到 5世紀中),發現多處南遷的大族墓群,墓葬的型式多樣,除流行砌燈龕外還砌出直欞假窗,墓磚紋飾日趨復雜,並開始出現大面積拼砌的磚畫。隨葬品中有許多奢侈品,反映瞭豪族勢力的日趨膨脹。第四期齊、梁、陳3朝(約5世紀中至6世紀),大型帝王陵墓地面石刻盛行,墓磚花紋復雜繁縟,大型拼砌磚畫流行,出現較多受佛教藝術影響的內容。閩廣地區開發較晚,因此發現的墓葬相當於長江中下遊的第二至第四期,墓葬也有一些地方特點,如室內加砌磚柱、兩墓或三墓連建等。在隨葬的陶瓷器皿中,有具地方特色的插器、子母盞盤等。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墓葬頗為分散,且各具地方特點。四川成都附近的蜀墓接近漢墓,西晉後出現與長江中下遊型式相同的墓葬。廣元、綿陽間發現的崖墓(見漢代崖墓),仿自單室磚墓,也有兩墓並列成雙室墓的。貴州多小型石板墓,東晉以後隨葬器物多與兩廣情況近似。雲南墓葬發現地點在自川入滇的要沖姚安、昭通一帶,姚安發現的咸寧四年(278)大中大夫墓和昭通太元年間(376~396)霍承嗣墓,均為內地政權繼續控制的證據(見昭通晉墓)。

  墓磚特點 吳晉南朝墓葬所用磚分為長方形、刀形、楔形3種,尺寸約為32厘米×16厘米×4.5厘米。磚上流行模印文字,內容或為墓葬紀年,或為墓主人官職和姓名,或記造磚人姓名等,以隸書為主,也有篆書或楷書。墓磚上又盛行模印各種圖案紋飾,常見網紋、錢紋、人面紋、花瓣紋等,南朝時又流行與佛教有關的蓮花、忍冬、飛天、化生等圖案紋飾。特別是東晉以後流行用多塊磚拼砌成的大幅磚畫,內容有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像、羽人戲龍或戲虎、飛天、武士、甲騎具裝、鼓吹、儀仗等(見南京地區模印拼嵌畫像磚墓)。大量出土的墓磚銘文等,為確定墓葬年代,提供瞭可靠的依據。同時也為研究六朝書法藝術,提供瞭珍貴的實物資料。

  出土遺物的特征 吳晉南朝墓中最有特征的遺物是青瓷器,其燒造地點主要來自江浙地區,多為灰白色胎,燒成火候較低,釉色略呈黃綠,多開片,有的易脫落。青瓷器的器形和裝飾,逐步由簡單轉向復雜。東吳時期常見的器形有缽、雙耳罐、雙耳或四耳盤口壺、雙沿罐、井式罐、水盂、燈盞等,也有模型明器如井、灶、碓、磨、禽舍及谷倉罐(魂瓶)等,裝飾花紋多弦紋、斜方格紋、回紋及堆貼模印的鋪首等,貼塑的神獸人物中有坐佛的形象。西晉時除與東吳相同的器形外,尚有筒式罐、雞頭或虎頭雙耳罐、扁壺、圈足唾壺、神獸尊、熊尊、三足盤、多子槅、鏤孔香熏及鎮墓獸、男女俑等明器,花紋裝飾以模印飾帶為主,其上印細方格紋、菱形紋、聯珠紋等。特別是三國末和西晉時期出現瞭青釉上點染醬褐色斑紋或醬褐色釉的做法。東晉青瓷的器形變化不大,隻是器身加大,容量增加,由低矮向瘦長發展,點染醬褐色釉的裝飾比較普遍。南朝青瓷的器形常見有缽、盞、碗、雙耳盤口壺、雞頭執壺、平底或餅足唾壺、仰覆蓮瓣罐、刻劃蓮花紋盤、碗、浮雕蓮瓣盞托等。其中盤口壺身細長,盤口加大,缽腹加深,實足增高。裝飾方面最突出的是浮雕和刻劃蓮瓣紋,顯然是受當時佛教藝術的影響。

  陶器分為紅、灰兩種,主要是明器,以傢禽、生活用具、谷物加工工具為多,東晉以後又出現大量人俑和動物、牛車等。

  隨葬品中還有銅、鐵、金、銀、玉石等器。銅器在東晉墓中出土較多,紋飾簡單,器體樸實,有娓鬥、熨鬥、耳杯、爐、盒、勺、鏡、刀、燭盤、唾壺、弩機、印章等,鐵器大多數銹蝕,從器形僅知有剪、鏡、刀、盒、娓鬥、斧、釘等。金銀器雖在數量上很少,但普遍發現於一些大型墓中,所見有:鐲、釵、簪、環、珠等和各種雕鏤、錘鑄的飾件、飾片等。玉石器在隨葬品中為數亦不多,如珮、琀、珌、璜及帶鉤等,以及俑、雕像、弩機、印章、步障座等。另有少量的水晶、琥珀、珍珠、象牙、綠松石等裝飾品,以及較為名貴的玻璃器、金剛石、墨、丹丸等。

  在一些帝王陵和世傢豪族墓中出土有買地券和墓志,墓志有石制、磚制和鉛制的。

  

參考書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 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