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

  中國近代歷史學傢、金石學傢。字靜安,又字伯隅,號禮堂,又號觀堂。浙江海寧人。生於清光緒三年十月二十九日(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自沉身亡。

  王國維出身海寧州學學。1898年入羅振玉在上海創設的東文學社半工半讀。1901年隨羅任職武昌農校,由羅資助去日本留學。1902年回國後,因羅的推薦在上海、南通、蘇州任教,講授心理學、倫理學等課程。辛亥革命後,王國維隨羅振玉旅居日本京都,在羅的影響下轉治經史金石之學。1916年回到上海,在英商哈同所辦倉聖明智大學編輯《學術叢編》。1922年應聘為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通信導師。1923年在退位清帝左右任南書房行走。1924年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講授《古史新證》及《尚書》、《說文》、《儀禮》等課程。

  王國維治學的突出特點是,註重新發現,采取新方法。他在治學方法上,將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方法,同清代乾嘉學派的傳統考據方法,成功地結合起來,創立和提倡著名的“二重證據法”。他強調要將地下的新材料與文獻材料並重,古文字古器物之學要與經史之學相互表裡,“不屈舊以就新,亦不絀新以從舊”。同時,又以闕疑的態度,謹慎地對待學術問題,對甲骨文、金文所作考釋,力求形、音、義都能說通,因而有較多的創獲。這樣,他便取得瞭前輩學者和同輩學者所無法比擬的成就。

  王國維早年進行文學研究,所著《紅樓夢評論》、《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等書,即有相當的貢獻。轉治經史金石之學以後,有關考古學的貢獻主要是在甲骨文、金文、簡牘及度量衡等方面。

  王國維研究商代甲骨,最早突破文字考釋的范圍,將其作為原始的史料,用以探討商代的歷史、地理和禮制,所著有《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殷墟卜辭中所見地名考》、《殷周制度論》、《殷禮征文》及《古史新證》等。他第一次證實《史記·殷本紀》所載商王世系的可靠程度,並根據卜辭加以糾正。又提出商周之際禮制截然不同的獨到看法。他還是從稱謂判斷卜辭年代和進行甲骨綴合的第一人。

  王國維為進行金文研究,從編輯《宋代金文著錄表》和《國朝金文著錄表》入手,對宋代以來著錄的金文資料進行全面整理;又作《兩周金石文韻讀》和《兩漢金文韻讀》,以期“考之古音以通其義之假借”。他不僅先後撰寫數十篇重要器銘的跋語,而且將金文資料用於西周歷史和有關問題的研究,著有《生霸死霸考》、《明堂廟寢通考》、《古諸侯稱王說》、《鬼方、昆夷、瓟狁考》等。同時,他還進行古器物的研究,曾撰寫《古禮器略說》,訂正一些器物的名稱,辨明它們的用途。

  在簡牘研究方面,他根據文獻記載作《簡牘檢署考》,討論古代的簡冊制度。後與羅振玉合著《流沙墜簡》一書,曾撰寫長序論述敦煌和西域所出漢晉木簡的學術價值,考證漢長城和玉門關等歷史地理問題,又作屯戍叢殘部分的考釋;他通過英國的A.斯坦因的著作,註意到法國漢學傢E.É.沙畹(1865~1918)原書標有每支木簡的出土地點,因作序後重新考定候官、烽燧次第,並繪圖列表附之書後,以供進一步研究。

  王國維還進行古代度量衡的研究,曾對宋代著錄的晉前尺、日本正倉院收藏的唐尺、鉅鹿古城出土的宋尺,以及新莽嘉量等撰有跋語。《記現存歷代尺度》一文,根據17種古尺的實物拓本或摹本,結合文獻記載和前人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比較研究,得出尺度之“由短而長”以魏晉至唐增長最快的結論。

  另外,王國維作《明堂廟寢通考》和《胡服考》,考證古代的建築制度和服飾制度,雖然主要根據文獻記載,但對考古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又作《魏石經考》,首先討論漢、魏石經的經數和石數,也和考古學有關。

  王國維早年所作學術論文,多收入本人自編的《觀堂集林》一書(1921)。他逝世後,羅振玉選編其42種著作為《海寧王忠慤公遺書》(1927),商務印書館又輯印《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兩部全集均將《觀堂集林》列為第一種,但內容不盡一致。

  

參考書目

 蕭艾:《王國維評傳》,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

 張舜徽:考古學者王國維在研究工作中所具備的條件、方法與態度,《中國史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

 周傳儒:史學大師王國維,《歷史研究》1981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