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疆地區佛教石窟寺。在鄯善縣西南約40公裡處。早期石窟大約開鑿於5世紀,是吐魯番地區年代較早的石窟,晚期石窟約開鑿於回鶻高昌時期(9~14世紀)。有上下兩層石窟,可分東南與西北兩區。但已大部坍毀,僅有8個洞窟尚殘存部分壁畫。

  洞窟平面均作方形或長方形,有的窟中央鑿中心柱,有的左、右壁及後壁設耳室,有的窟分前、後室。窟頂有券頂、套鬥頂、盝頂和穹窿頂等數種。壁畫題材主要是因緣佛傳圖、立佛、千佛、七佛、禪僧和佛本生故事等。。佛裝有通肩、雙領下垂和偏衫,所繪人物用墨線勾輪廓,個別窟有漢文墨書題記,較明顯地具有中原北方地區石窟的某些作法。

  東南區第4號窟,開鑿年代較早,保存較好,是一座有前室的中心柱窟。中心柱正面塑立佛像。穹窿頂,正中繪蓮花,四周條幅中繪立佛和坐佛,再外為4排小坐佛,穹頂四角各繪一天王像。正壁和左、右壁,上層用細墨線繪7排千佛,千佛中間各繪一鋪一佛、二菩薩;下層各繪一周橫幅排列的佛本生故事畫,每幅有漢文墨書隸體榜題。根據榜題和畫面判斷,內容有大施抒海、羼提波利忍辱斷臂、梵志焚身、屍毗王割肉貿鴿和慈力王施血等。後室窟門右側天王旁,繪三身頭戴進賢冠、身著大領寬袍的供養人。西北區第3號窟,是一座晚期窟。平面作長方形,主室後壁鑿一耳室,左、右壁各鑿兩耳室,均為縱券頂。壁畫現存兩層。外層繪方格中樹下坐禪僧。禪僧有的坐胡床,坐側有佛塔、寶珠、水瓶以及琵琶、排簫、箜篌等樂器。各壁下部壁畫多漫漶,原似繪佛本生故事畫。左耳室尚存“僧知空”的漢文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