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在河南省洛陽市城區及近郊。隋煬帝大業元年(605),詔尚書令楊素,將作大匠宇文愷等於洛陽營建東京,次年春正月建成。城南對伊闕,北據邙山,東逾瀍河,西臨澗水,洛水貫穿其間。其規模僅次於都城大興城,而形制與平面佈局又與大興城不同。唐代皇帝暫時移居洛陽前後共40餘年,城市規制與隋無甚變異,僅長壽二年(693)增高瞭外郭城垣,乾封二年(667)又在東都苑東部、皇城西南隅增建瞭上陽宮。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於1954年對隋唐洛陽城進行勘查;1959年重點探索瞭宮城、皇城及周圍諸小城的平面佈局,確定瞭一些門址的具體位置,並發掘瞭皇城南面的右掖門;1960~1965年繼續勘查瞭街道、裡坊及市場位置,同時在宮城內作瞭發掘工作。洛陽市博物館也做瞭許多工作。

  從勘查得知,隋唐洛陽城的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角,宮城在皇城之北,宮城北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前後重疊,又有東、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東面有東城,其北有含嘉倉城。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為裡坊區。洛陽城的建築規模略小於京城大興城,但宮城、皇城的位置選擇在郭城西北地勢高亢的地方,其註意安全防禦遠甚於大興城。嚴格的裡坊規制,強化瞭對城內居民的控制。城內三市的位置,都傍臨河渠,比大興城更多地考慮瞭工商業的繁榮。這座城市的設計規劃,特別是裡坊的設計,不僅影響瞭當時國內新建和改建的地方城市,也為鄰近一些國傢的都城所仿效。

隋唐洛陽城平面圖

  外郭城 外郭城的城墻全部用夯土築成,城垣基址寬15~20米。整個城址南寬北窄,形狀略近方形,但南北兩城墻偏向東北,東城墻偏向西北,西城墻洛水以南部分向外凸出,是沿洛水彎曲的地形興建的。經實測,東城墻長約7312米,南城墻長約7290米,西城墻長約6776米,北城墻長約6138米,東西兩墻下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全城共設8個城門,東面和南面各3門,北面兩門,西面無門(宋時曾辟關門)。東面3門自北而南是上東門(隋曰上春門)、建春門(隋曰建陽門)、永通門。南面3門自東而西是長夏門、定鼎門(隋曰建國門)、厚載門(隋曰白虎門)。北面 2門自東而西是安喜門(隋曰喜寧門)、徽安門。已勘查清楚的定鼎門、長夏門、厚載門和建春門等,都是一門3道。定鼎門門址寬28米,東西兩門道各寬7米,中門道寬8米。城內街道縱橫相交,寬窄相配,形成棋盤式佈局。勘查出的有洛河以南南北向街道12條,東西向街道6條。洛河以北南北向街道4條,東西向街道3條。街道兩旁有水溝遺跡。其中定鼎門大街是郭城中的主幹大道,又稱天門街,現存的寬度還有121米。城市居民的住宅區,隋曰“裡”,唐改稱“坊”。據《唐六典》及《舊唐書》記載,洛陽東都城內共103坊,由郭內的縱橫街道所構成。已勘查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餘一部分為今城所占壓,一部分為洛水沖刷。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方形,長寬在500~580米之間。周圍有坊墻,墻正中開門,坊正中設十字街“四出趨門”。文獻記載城中設3市:隋豐都市,唐名南市;隋通遠市遷臨德坊,唐名北市;隋大同市遷固本坊,唐名西市。北市在洛北,西市、南市在洛南。以南市最大,市內有縱橫街道各3條,四面各開3門,由於洛水沖刷,遺跡已蕩然無存。

  宮城 在郭城的西北隅,南北略短,東西稍寬,東北角向南內凹,南面中段向外凸出。城垣夯築,內外砌磚。東墻長約1275米,南墻長約1710米,西墻長約1270米,北墻長約1400米,一般寬度為15~16米。南面正中的應天門(隋曰則天門),東西兩側有向外凸出的對稱的兩堵夯墻,相距83米,各寬17.5米,這就是文獻所載的“左右連闕”。應天門東邊的明德門(隋曰興教門),西邊的長樂門(隋曰光政門),以及北面的玄武門,西面的嘉豫門等均已勘查出來。東宮在宮城東南隅,自為一城,東西330米,南北約1000米。宮城北部有陶光園,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宮城內中軸線上,由北向南有延續不斷的大片夯土基址,應是中央各殿的殿址。近年來在宮城西部,陸續發掘出一些規模較小的殿、亭遺址。在中軸線略偏西的地方,還發掘出規模比較宏大而又有重疊關系的長方形殿址多處及圓形建築遺址一處。隋唐兩代為瞭營建宮室而專門建造的燒瓦窯群,也在應天門內右側被發現,出土大批註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皇城 皇城圍繞在宮城的東、南、西3面,東西兩側與宮城之間形成夾城,周圍城墻僅西墻保存較好,長約1670米,皇城城墻寬約14~16米。夯築,內外砌磚。唐時又在夾城南端添築瞭南墻,寬約9米餘。皇城南面西側的右掖門也是一門3道。門址寬24米,門道寬6米。門道兩側采用磚壁夾柱的結構,每側共有13根立柱,是上架過梁建築形式,其上蓋築門樓。門扉在門道中央,向內開啟,門道內壁均經粉飾。左右門道內有車轍,寬1.25米,印證瞭當時“左入右出”的制度。皇城內還發掘瞭隋代的子羅倉。

皇城右掖門遺址

  宮城、皇城周圍的小城 ①曜儀城和圓璧城。曜儀城在宮城之北。狹長形,東西長約2100米,南北寬約120 米。圓璧城在曜儀城之北,呈矩形,東西長約2110米,東端廣590米,西端廣460米。曜儀城北面的圓璧南門,圓璧城北面的龍光門,均為單門道建築。②東城及含嘉倉城。東城在皇城之東,城址長方形,南北長約1270米,東西寬約620米。東城之北有含嘉倉城,城址長方形,東西約615米,南北約725米。倉城北面的德猶門為單門道結構。倉城中糧窖密集,已探出259座。在已發掘的6座唐代糧窖中,出土有刻調露、長壽、天授、〔萬歲〕通天和聖歷等年號的銘磚,記載著倉窖在倉城中的位置、儲糧數目、入窖年月日及管理人員的官職和姓名。第160 號窖中還保存有約50萬斤炭化瞭的谷物,絕大部分仍保持顆粒狀。含嘉倉城規模之大,儲糧之豐富,為研究隋唐時期大型官倉的倉儲制度及糧食保管等,提供瞭可貴的實物資料。③東西隔城。在宮城東北角和西北角外,還有長方形的小城址各一座。因與宮城、皇城相隔離,暫稱為東西隔城。東隔城南北約275米,東西約520米。西隔城南北約275米,東西約180米。西墻正中稍偏北,發現門址一座,為單門道結構,寬約10米。

  西苑和上陽宮 隋大業元年五月在洛陽城西築西苑,周200裡,唐時縮小為126裡。在禁苑之東,皇城之西南隅有上陽宮,唐上元中司農卿韋機造,高宗時居此宮聽政。西上陽宮在上陽宮西南,兩宮夾水,駕虹橋以通往來。近年來上陽宮中之建築遺跡偶有發現。1978年在皇城西南隅約500米處,發掘出一座唐代窖穴式建築。

  

參考書目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隋唐東都城址的勘查和發掘,《考古》1961年3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隋唐東都城址的勘查和發掘續記,《考古》1978年6期。

 河南省博物館、洛陽博物館:洛陽隋唐含嘉倉的發掘,《文物》197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