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兩代以動物的骨、牙為原料製作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兵器和裝飾藝術品。骨牙器的出現可以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進入商周時代以後,因青銅工具的使用,動物骨牙的來源豐富,加上製作較簡單,所以骨牙器的使用相當廣泛,每個遺址中都有出土。這些骨牙器的發現,從一個側面反映瞭商周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況,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骨器的出土情況 商周骨器包括鏟、刀、錐、針、魚鉤等生產工具,鏃、、矛等兵器,簪、梳、勺、匕、叉等生活用具,珠、管、環等裝飾品以及骨雕的人物和各種動物等藝術品。這些器物常被當作隨葬品而與其他隨葬品伴出。如成束的骨鏃置於箭囊之中;若幹骨簪置於木盒之內;若幹骨珠、骨管與玉、石、瑪瑙制品組成串飾放在死者身軀周圍等。骨鏃在遺址和墓葬中常有出土,多為三棱形或圓柱形。骨簪出土數量也相當多,僅婦好墓中一個木盒內就有 400餘件。由後岡祭祀坑的發掘可知,商代男子也用骨簪束發。貴族婦女使用的骨簪有裝飾意義,很多骨簪的簪帽雕刻出多種圖案裝飾,有的還用綠松石鑲嵌。婦好墓出土骨簪的簪帽就有夔形、鳥形、圓蓋形、方牌形等7種不同的形狀。骨雕的人物與動物,是骨制品中水平較高的作品。有的人物和鹿、虎、龜、蛙等圓雕制品的眼、耳、鼻、身等各部還用加工過的綠松石鑲嵌,使這些骨雕制品形象更加生動、真實。

商代骨刻刀 婦好墓出土

  精美的牙雕制品 商周牙器中,有的是用獸牙稍作加工(如鉆孔)而成,有的則雕刻為精細的工藝品。出土的牙雕制品有梳、筒、杯及劍鞘等。其中,以婦好墓出土的3件象牙杯的工藝最精。這3件象牙杯,杯體筒狀,兩件高約30厘米,另一件高42厘米,各有夔形或虎形鋬,用榫接法將鋬插接杯體。杯通體刻有精細的花紋,以雲雷紋為地,浮於地紋之上的有饕餮、夔龍、鳳鳥等,鋬部也雕出虎、鳥等形象。在兩件夔鋬杯體上還用綠松石鑲嵌出饕餮、夔龍等圖案。這3件牙杯造型別致,裝飾紋樣纖細工整,鑲嵌圖案規范勻稱,是這一時期牙雕制品中有代表性的傑出作品(見彩圖)。洛陽中州路東周墓出土的一把佩劍,劍鞘用整塊象牙雕刻而成,有精細的蟠螭紋等裝飾紋樣。也是一件難得的牙雕精品。

帶流虎鋬象牙杯(商)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手工作坊址的發現 商周兩代制作的骨器,除骨鏟多選用動物的肩胛骨和下顎骨制造外,主要以禽獸的肢骨為原料。禽類的肢骨壁薄管細,適於作珠、管等小件裝飾品。大動物的肢骨壁厚管粗,骨質細密堅硬,是多種骨器取材的主要對象,多取自牛、馬、豬、鹿等,而以牛和豬的最多。

  各地商周遺址中常常發現制骨用的青銅刀、鋸、礪石同鋸割過的骨料、半成品、成品等物伴出。安陽北辛莊南地發現的制骨作坊中,有一長方形半地穴居址,東西長2.8米,南北寬1.95米,西南角設有7級階梯形通道,室內東北角有灶,並有不少骨器。在附近的一個窖穴中,堆放瞭很多骨料、骨器的半成品、成品和青銅刀、鋸、鉆以及粗細礪石等。在不足250平方米的面積內,出土骨料和半成品有5110塊。從出土遺物看,這個作坊當是主要制做骨簪(包括簪帽)和骨錐的。

  在鄭州商代遺址中還發現有以人骨為原料制器的。鄭州商城內的一條壕溝中,堆放瞭很多人頭骨,頭骨在眉弓和耳根部被鋸開而成瓢形。這些頭骨是實用器還是祭品尚待探討,但加工的痕跡十分明顯。在紫荊山北發現的一個長1.9米、寬1米的窖穴中,出土骨簪、骨鏃的成品、半成品和骨料、廢料等1000餘件。其中除用牛、鹿等動物肢骨作原料外,還有人的肢骨,人骨占半數之多。另出有礫石11塊。

東周時代的青銅劍及象牙劍鞘 中州路2415號墓出土

商代象牙杯婦好墓出土

  從出土情況可知,制作一件骨、牙器,大致要經過選材、鋸割、加工成形、磨礪成器以及雕花、鑲嵌等工序。所用工具主要有青銅刀、鋸、鉆和粗、細礪石等。各地出土的一般骨牙器當屬地方作坊加工制作,但象婦好墓出土的象牙杯等制品,應是王室控制的作坊生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