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銅器大都是銅和錫、鉛合金的青銅器,為商文化的最主要的特徵之一。商代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銅器的種類和數量都有很大的增長,冶鑄技術日趨成熟,有許多藝術珍品。至商代晚期,有的銅器上出現瞭較長的銘文。因此,商代銅器對於研究商代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發現和研究 商代銅器的發現和著錄始於北宋時期,《考古圖》中著錄的得自鄴郡河亶甲城的幾件銅器,大概概就是安陽殷墟出土的。清代以來,發現日多,清宮內外都有不少收藏,並見於各種圖錄。清末,盜掘之風日熾,商代銅器大量擁入市肆,外國人趁機收購,遂使很多重要的銅器流散國外。

  從1928年發掘安陽殷墟開始,才有瞭經過科學發掘出土的商代銅器,可以確認屬商代晚期,從而成為研究商代銅器的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商代早期、中期遺址的發現,又得到瞭一批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銅器,建立起商代銅器的發展序列,加深瞭對商代銅器的認識。現在,已發現的商代銅器的分佈范圍,包括北自內蒙古,南至湖南,東起山東,西到陜西的廣大地區。其中以河南發現最多,也最重要,此地應是商王畿所在,而邊緣地區的商代銅器,則有可能是商代各方國的遺存。

  清代以來,金石學傢曾對傳世的商代銅器作過考釋和研究。羅振玉收集商代銅器銘文編為《殷文存》。容庚對商代銅器做綜合研究,編寫有《商周彝器通考》。李濟等根據安陽發掘所獲的銅禮器,編寫成《古器物研究專刊》共5冊,對其器形、紋飾和鑄造工藝進行瞭探討。《殷虛婦好墓》則對婦好墓所出的460多件各類銅器進行瞭介紹。此外,在商代銅器的合金成分和冶鑄技術方面,也都有專題研究。一些外國學者也對商代銅器的形制、紋飾、分期和銘文考釋發表過不少論著。

  分期和斷代 商代銅器可以分為早、中、晚3期。早期以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晚期所出銅器為代表,其年代上限相當於成湯時期。早期銅器發現較少,器形有爵、斝、戈、刀、鏃、錐、錛、鑿等。銅禮器隻有一、二種,胎質很薄,鑄造也較粗糙,既無花紋,也無銘文。但有的銅牌飾以綠松石鑲嵌出紋飾,顯示出較高的技藝水平。

  中期以鄭州商代遺址和黃陂盤龍城遺址所出銅器為代表,其年代大致相當於仲丁至盤庚遷殷以前。中期的銅器發現較多,禮器的種類增加,有鼎、鬲、陝、觚、爵、斝、卣、罍、盤等,此外也有兵器和工具。此期的銅禮器胎質一般仍較薄,花紋也較簡單,隻有單線條的花紋帶。但是,已經能夠鑄造出象鄭州發現的高達1米的方鼎那樣的大型器物(見彩圖),表現出相當高的鑄造技術水平。

提梁卣 河南鄭州商代遺址出土(商代銅器)

方鼎 河南鄭州商代遺址出土(商代銅器)

  晚期以安陽殷墟所出銅器為代表,年代從盤庚遷殷至商末。這是商代銅器發展的極盛時期,發現的銅器很多,年代也較可靠,因此還可劃為3期。殷墟第一期的銅器和鄭州商代中期銅器比較接近,第三期的銅器和西周早期銅器很相似。第二期的銅器最富特點,婦好墓所出銅器即其代表,這個時期的銅器有很多新的器類,器形也有明顯的變化,銅禮器一般都較厚重,花紋也較繁縟,並開始出現銘文。

商代晚期銅器 三羊罍

  器形和花紋 商代銅器按用途大致可以分為禮器、食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禮器。

  禮器又可以分為食器、酒器、水器等。食器有鼎、鬲、甗、陝等,酒器種類最多,有觚、爵、觶、斝、尊、卣、壺、觥、罍、盉、瓿、方彝,水器有盤。商代早期的銅禮器隻發現爵和斝兩種,爵多為束腰,平底,三足短小,無柱,一般也無花紋。商代中期銅禮器有很大增長,酒器以觚、爵、斝為核心,爵的形狀與早期的有所不同,沒有明顯的束腰,三足也較長。食器中鼎有幾種形式,鄭州發現的方鼎為方鬥形,與後來的長方形的方鼎不同,頗具特色。中期的銅禮器普遍有帶狀的紋飾,大都是單線條的饕餮紋,或在上下夾以圓圈紋。另外,還有乳釘紋和圓渦紋等。商代晚期的銅禮器發展更快,出現瞭許多新的器形,婦好墓出土的三連甗、偶方彝都是前所未見的。這個時期還盛行以鳥獸形象鑄成銅器,如婦好墓的鴞尊,傳出湖南的四羊尊、虎食人形卣等,石樓出土的銅觥也是極罕見的器形。晚期銅禮器中酒器仍占絕大多數,最主要的是觚和爵。爵的形狀有較大的變化,多為圜底,高柱,三棱形足,很少再有平底的。晚期的銅器一般都較厚重,最著名的是安陽西北岡出土的司母戊方鼎,重達875公斤。銅器花紋趨於繁縟,表現在普遍以雷紋為地紋,主體花紋的式樣除饕餮紋外,還有夔紋、龍紋、蟬紋、鳥紋、蠶紋、龜紋及各種幾何形紋飾,花紋往往佈滿全器,很多銅器的器身還有凸起的扉棱和犧首等裝飾。(見彩圖)

司母戊方鼎(商)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

鴞尊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商代銅器)

寧鄉出土的四羊尊

  樂器有鐃和鼓。鐃是3件一組大小遞減的樂器,湖南出土的大鐃不見於中原地區,可能是南方特有的。鼓發現較少,鼓面上有鼉皮紋,表明是仿照木鼓鑄造的。兵器有鉞、戈、矛、刀、鏃、盔和弓形器等。戈的數量最多,形式上也有不少變化,最常見的有直內戈、曲內戈和銎內戈幾種,晚期還出現有胡有穿的戈。有一種援身為三角形的戈,或稱為戣,陜西城固一帶發現較多,可能是蜀文化的因素。鉞出現於商代中期,大型的鉞往往出於較大的墓中,可能是權力的象征。刀的式樣也較多,有凹刃直背的,也有弧刃凸背的;柄首有作環形的,也有成獸頭形的。晉陜地區常出一種鈴首刀和長條形三銎刀,共出的還有蛇首匕,這些銅器均顯示出北方草原文化的影響。工具有斧、錛、鑿、鏟、錐等;車馬器有軎、轄套、踵、軛、鑣等。在婦好墓中還發現4面銅鏡,鏡為圓形,背面有半環形鈕,這是目前發現的年代較早的鏡子。此外,城固銅器群中的銅人面具和牛頭形面具,也都很有特點。

商代銅鏡 婦好墓出土

  合金成分和鑄造技術 商代銅器的主要金屬成分是銅、錫和鉛,從測定結果看,各個時期的不同器物在合金比例上並不一致。商代早期的一件銅爵經測定含銅92%,錫7%,而另一件錛則含銅98%,錫隻有1%。盤龍城出土的商代中期銅禮器中,有的含銅81~88%,錫5~8%,鉛1~6%;有的含銅71%,而鉛則高達21~24%。安陽殷墟西區出土的40多件標本,無論是禮器或兵器,都有銅、銅錫、銅鉛、銅錫鉛等4種情形,不過,就禮器而言,似乎年代愈晚,以鉛替錫的趨勢愈明顯。

  在銅器鑄造方面,由於在鄭州和安陽都發現有商代中期和晚期的鑄銅遺址,而且銅器本身也保存有某些鑄造痕跡,因此,可以對當時的鑄造工藝作出一定的判斷。商代銅器均采用合范方法鑄造,范的多少則視器形而定。商代早期的銅爵是由2塊腹范、1塊鋬范、1塊底范和1塊芯座合范澆鑄的,而商代晚期的銅爵則需用16塊外范。商代中期除能夠鑄造大型器物外,已能用分鑄的方法,將一些器物的附件預先鑄好,再和主件鑄接在一起,例如卣的提梁就是另行鑄造的。商代晚期鑄造技術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如司母戊方鼎的鼎身和四足是整體鑄造的,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後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澆鑄而成,根據其體積和重量估計,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公斤以上,冶鑄時必須有較大的熔銅爐,且有可能采用經地槽流註的方法進行澆鑄。

  商代晚期還發展瞭銅鑲玉的技術,例如婦好墓出土的玉援銅戈即是將玉戈援納入銅內的陶范中鑄成。藁城等地發現的鐵刃銅鉞也是采用這種技術鑄成的。

  銘文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銅器上至今未見銘文。大概到商代晚期的第二期,銅器上才出現銘文。較早的銘文隻有很少幾個字,大都是族徽圖像、人名或父祖名,如婦好之類。商代末年始有較長的銘文,最長有三、四十字的,內容大抵是因受賞而為父輩作器。安陽後岡祭祀坑出土的戍嗣子鼎有銘文30字,是科學發掘以來所獲商代銅器中銘文最長者。傳出山東梁山的小臣艅犀尊,有銘文27字,內容記帝辛十五年,王來征人方,賜小臣艅貝,關系到商代末年與人方間的戰爭。傳世的

陝有銘文37字,記帝辛二十年十一月戊辰,祭祀先王武乙之配妣戊, 受弜師之賞而為其父作器。這些有明確紀年的銅器在商代銅器的編年研究上是很重要的。

商代晚期戍嗣子鼎及其銘文 安陽後岡祭祀坑出土

  關於商代銅器需要研究的問題還很多,如商代銅器金屬原料的產地問題,殷墟青銅器分期的不同認識問題,尤其是商代銅器的淵源問題等。目前資料還比較少,有關中國早期銅器的研究則剛剛開始,今後需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參考書目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學社,北京,1941。

 李濟、萬傢保:《古器物研究專刊》第一至第五本,歷史語言研究所,臺北,1964~197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虛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

 張長壽:殷商時代的青銅容器,《考古學報》197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