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地區的古瓷窯址群。包括泉州市及晉江地區的窯址近400處。燒瓷時間上起南朝晚期,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以宋元兩代為興盛,產品大量銷往日本和東南亞。對少數窯址曾進行過試掘和發掘。

  宋元時期的瓷窯及產品 在泉州、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等地有窯址100餘處。泉州及晉江縣有14處,主要分佈在碗窯村、蜘蛛山、土尾庵、許山、宮仔山和童子山等地。碗窯村以產青白白瓷為主,器物有各式盤、碗、洗、爐、盒和瓶。折沿大盤最多,盤心多有條形支燒痕。直口深碗外壁刻蓮瓣紋。洗均為覆燒,內心印折枝花卉紋。也發現少量青釉瓷器,一種胎較厚,釉呈青灰色,器內壁劃花,另一種為青綠釉,與龍泉窯梅子青釉色相似,應屬仿龍泉窯作品。土尾庵、蜘蛛山兩窯毗鄰,堆積較厚,所燒器物也比較接近,有瓶、壺、罐、盒、盤、碟、洗、碗、缽等生活用品。壺類除各式小壺外,有專供外銷東南亞的長流扁圓腹軍持,器表裝飾以印花為主。瓶、壺等器多用半模合成,器腹有一條接合的痕跡。印花器物都為兩次燒成,先素燒印紋坯,然後選正品上釉再次燒成。土尾庵與蜘蛛山兩處所燒器物可分陶瓷兩大類。陶器均為兩次燒成,屬低溫鉛釉,有醬、綠二色,綠釉有印花龍紋軍持、飛鳳牡丹紋蓮瓣盒、花鳥紋折沿盤等器。童子山窯以燒制盆類器物為主,還有少量燈、罐等器,盆有直口平底和折沿平底兩種,內底多飾以褐彩紋或題字,紋飾以葵花紋居多,題字的有於錢紋之中書“壽山福海”4字的,也有書寫詩句的。

泉州窯白釉刻花瓶(宋代)

  泉州窯瓷器的古代外銷情況 泉州是中國古代重要貿易港口之一,唐代後期已有外舶往來。宋元時期泉州港海外貿易空前繁榮,陶瓷器是主要的輸出商品,從而刺激瞭福建沿海地區制瓷業的發展,湧現瞭大量的瓷窯,尤以晉江地區為密集。20世紀50年代以後,在東南亞一些國傢的古遺址裡,不斷發現泉州與廈門地區的陶瓷器。如在馬來西亞沙撈越州曾出土蜘蛛山窯綠釉印花盒、盤、軍持等;菲律賓曾出土蜘蛛山窯綠釉印花蓮瓣盤、黑釉剔花罐、童子山窯青釉褐彩花卉紋盆;日本福岡曾出土童子山窯青釉褐彩盆數件及同安窯青釉刻花篦劃紋碗(珠光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