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世紀中外六通遺跡。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州港為宋元名港,又名“刺桐港”,因五代時泉州羅城繞植刺桐而得名。該港包括3灣 11港。自北而南為泉州灣、深瀘灣、圍頭灣。泉州灣中的洛陽、後渚、石湖 3港,為較大的商港,宋元時代是中外商船停泊的地帶,這裏也成為外國人經商、傳教定居的地方。1973年,在後渚港發現一艘保存較完整的宋代海船,為泉州海外交通史的研究提供瞭實物資料。

  泉州港興於唐五代,當時閩北有福州,閩南有泉州,均有有外舶往來。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泉州始設市舶司,是泉州正式開港的時間。南宋以後有很大發展,改變瞭過去泉州為廣州輔助港的地位,與海外通航的國傢多達30餘個,北至朝鮮、日本,南至南洋,西到波斯、阿拉伯半島,均有商船往來。南宋趙汝適的《諸蕃志》和元朝汪大淵的《島夷志略》均著於泉州,其所記出海航路均以泉州為起點。元朝末年波斯戍軍在泉州叛亂,對外貿易被迫停止,泉州港從此日趨衰落。

  海港遺跡與遺物 在泉州南門外和法石、後渚等地,常發現有古船的桅桿、船索、船板、船釘,以及石砌建築基址和石塔等物。此外,泉州清凈寺禮拜堂、開元寺東西塔、元代建築的夜航燈塔──六勝塔等遺跡,也都反映瞭泉州港當時與海外交通的盛況。數量眾多的伊斯蘭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等宗教石刻遺存,又說明當時僑居泉州的外國人的眾多,也反映瞭泉州港作為中外交通的海港的重要地位(見泉州宗教石刻)。在南安九日山的東峰、西峰之間,保存有宋代以來石刻多處,其中記載宋代官員祈風的多達14處,均是求神庇祐航海順利,是宋代泉州市舶司送往迎來的史跡。

  海船遺跡與文物 海船發現於後渚西南海灘的一條小港道邊緣,於1974年發掘。海船出土時僅存底部,上部結構已損毀無存,殘長24.2米,殘寬9.15米。海船平面近似橢圓狀,頭尖尾方,船身扁闊,尖底,底有兩段由松木料接合而成的龍骨,全長17.65米,連接龍骨的艏柱用樟木制成,長約4.5米。船板用柳杉制成,連接方法有搭接式和平接式兩種。舷側板為三重木板結構,總厚度為18厘米。船板大多用榫合的辦法相接,以麻絲、竹茹、桐油灰塞填縫隙,再用鐵釘釘牢。船的艙室為水密艙,用12道隔板隔成13個船艙,艙深1.50~1.98米。船上原豎有桅桿,現僅存前桅和中桅的底座。船尾安舵,現僅存裝置尾舵的洞孔。船中還出土有一些構件和附屬工具,例如絞盤、槳等。經復原研究,與宋徐兢撰《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所記的“下側如刃”的尖底型海船相同,估計排水量為370噸左右。

泉州後渚港宋代木船出土情況

  船中出土的貨物,主要是香料木,包括降真香、沉香、檀香等,濕重達2350公斤。其次是大量的胡椒。此外,還有香料、藥物,如龍涎香、乳香、檳榔、朱砂、水銀等,也有少數珊瑚珠和玻璃珠等。船內出土有系繩的木簽、牌96件,上寫“張幹水記”、“朱庫國記”、“南傢記號”、“啞哩”、“昶郡”、“河郡”等,它們應是寄運貨物的簽牌或船員私人貨物的記號和地名。

  船上出土的生活用品,有陶瓷器、銅鐵器、竹木器、動植物殘骸等。陶瓷器中有瓷碗、陶甕和軍持(凈瓶)等,其中一陶甕上有“西河醬瓜”的題記。還有印刷品殘頁和20枚木質象棋子。銅錢有504枚,其中兩枚年代最晚的為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所鑄,可證明這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海船。

  

參考書目

 莊為璣:泉州宋元海船資料的分析,《古船資料輯錄》第一輯,1974。

 泉州灣宋代海船發掘報告編寫組:泉州灣宋代海船發 掘簡報,《文物》197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