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專燒黑釉茶盞的窯址。在今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鄉。由於黑釉茶盞當時稱“建盞”,故稱此窯為“建窯”。1954年做瞭調查,在蘆花坪、大路後門和牛皮嶺,發現窯址11處,其中以蘆花坪比較集中。1960和1976年,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兩次對蘆花坪窯址進行復查、試掘和發掘。遺址可分3層:第1、第2層為黑瓷,第3層為青黃釉瓷,表明建窯在燒黑瓷之前曾燒青瓷。

建窯黑釉碗底的刻字

建窯黑釉碗底的刻字

  建窯蘆花坪遺址出土窯具有漏鬥匣缽、缽式匣缽、墊餅、圓柱及墊托。漏鬥匣缽有大小兩種,墊餅有大小3種,出土的308件墊餅都有“供禦”、“進琖”字銘,應是北宋後期燒禦用建窯茶盞的窯具。

  建窯的產品以碗盞為主,兔毫盞是建窯的特殊產品,在黑釉或醬褐釉上有細如兔毛的條狀結晶,兔毫的形成與胎中含氧化鐵高達9%有關,在高溫焙燒時胎中部分鐵質會熔入釉中;在燒成過程中釉層產生氣泡,將其中的鐵質帶到釉面,當溫度升到1300℃以上釉層流動時,含鐵質的部分流成條紋,冷卻時從中析出赤鐵礦小晶體,形成兔毫紋。宋代飲茶盛行使用黑盞,建窯產品因胎內含鐵量高適合鬥茶的需要而得到發展,以“兔毫盞”最負盛名,上至帝王、官僚、文人,下至平民無不使用。福建的建甌、崇安、光澤、南平、福清、泉州等地大量仿燒建盞,廣東、廣西、浙江、江西、四川等地也出現瞭燒黑盞的瓷窯。

黑釉兔毫盞(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