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蘭坡

  中國現代考古學傢、第四紀地質學傢。河北省玉田縣人。生於清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二日(11月25日),2001年7月8日逝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匯文中學。1931年入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參加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掘工作。先先後任練習生、練習員、技佐。1937年任調查員,1945年改稱技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學術委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並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學部委員。他兼任過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標本室主任和周口店工作站站長等職,同時,還是中國地質學會第四紀地質及冰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太平洋歷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文化部國傢文物委員會委員。

  賈蘭坡早年參加周口店的發掘工作,對這個世界聞名的早期人類遺址的發掘與研究作出瞭重大貢獻。1935年,他接替裴文中主持周口店的發掘。1936年11月接連發現 3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在周口店具體領導和多次主持瞭新的發掘。他根據長期的觀察和研究,於50年代和60年代發表多篇論文,對北京人文化的性質、時代和北京人的生活環境等問題,進行瞭深入探討。他認為,北京人在體質特征和石器制作上有許多進步性質,又具有使用和管理火的能力,因而不代表最古老的人類和最原始的文化。並指出,在中國屬於早更新世的泥河灣期地層,才是最早人類的腳踏地。他還分析瞭北京人遺址各層出土的動物化石的不同性質,提出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活的幾十萬年中,華北在氣候上出現過冷暖交替的變化。

  從50年代起,賈蘭坡的工作更多地轉向周口店以外地區,足跡遍及全國。其中,對華北地區的研究用力最勤,收獲最多,他主持和參加的發掘和研究工作主要有:1954年主持發掘丁村遺址;1959年主持匼河遺址的發掘;60年代和70年代主持西侯度文化、峙峪文化和許傢窯人遺址的研究工作。上述研究成果奠定瞭華北舊石器文化發展序列的基礎。1964年,他是陜西藍田地區新生界地層綜合考察的組織者和領導人。70年代初,他提出華北舊石器存在兩個以上不同文化傳統的學說,以及中國、東北亞和北美的細石器可能起源於華北的論點。這些學術見解,受到瞭國內外同行的重視。

  賈蘭坡的主要學術著作有:《魯南考古隊在人類學上的特別發見》(1933)、《中國猿人》(1950)、《舊石器時代文化》(1957)、《中國大陸上的遠古居民》(中、日、英等文版,1978)以及《中國的舊石器時代》(1982)等論文或專著共300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