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指喪葬出殯時張舉的一種在絹帛上繪出圖畫的旌幡。也有人根據墓中出土的“遣策”稱之為“非衣”。入葬時作為隨葬品將其蓋在棺上。湖南長沙馬王堆 1號、3號漢墓和山東臨沂金雀山9號漢墓,都出土瞭這種帛畫。長沙馬王堆漢墓還出土繪有人物、車馬、房屋建築等內容的不屬旌幡性質的帛畫。

  旌幡帛畫一般長2米多,和棺的長度相仿。馬王堆漢墓所出的兩幅,上部較寬,全幅呈 T字形(見彩圖);金雀山漢墓的一幅,上下等寬,成長方條狀。在帛畫上都繪有精精美的彩色圖像,是珍貴的藝術品,同時對研究古代的喪葬制度、神話傳說和宗教思想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帛畫的內容,自上而下分3部分,分別表示天上、人間、地下。天上部分畫太陽和月亮,有的還有星辰、升龍、蛇身神人等圖像;太陽中有金烏,月亮中有蟾蜍和玉兔,有的還有奔月的嫦娥。人間部分畫墓主人的日常生活,有出行、宴饗或祭祀的場面,也有起居、樂舞、禮賓等的情景。地下部分則畫怪獸及龍、蛇、大魚等水族動物,實際上是表示海底的“水府”,或所謂“黃泉”、“九泉”的陰間。帛畫的主題思想,一般認為是“引魂升天”,但也有人認為是“招魂以復魄”,使死者安土。

帛畫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遺物

漢代帛畫(馬王堆1號墓出土)

  甘肅武威漢墓,也曾出土類似的旌幡,有的為絲織品,有的為麻織品,都覆在棺蓋上。它們或者隻畫著太陽和月亮,或者沒有圖畫,但都書寫著墓主人的籍貫、姓名等,故稱銘旌。這種銘旌,應是從上述帛畫演變而來的,圖畫簡化,而以籍貫、姓名等題詞代替墓主人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