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都城遺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約3公裡。漢高帝五年(西元前202)置長安縣,在秦興樂宮的基礎上建長樂宮;七年又興建未央宮,自櫟陽遷都於長安。漢惠帝元年(前194)開始築城牆,五年完成;六年建西市。漢武帝時,在城內修北宮,建桂宮和明光宮,在西面城外建建章宮,並擴充上林苑,開鑿昆明池。隨著年代的推移,住宅區也不斷發展。漢平帝元始二年(西元2),長安人口達24.6萬餘。新莽時,仍為都城,改名常安。作為統一的大帝國的首都,長安城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心。該遺址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6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期在這裡進行勘探發掘,究明瞭全城的平面形狀、城墻和城壕的結構、城門的形制、城內主要街道的分佈、市的位置和宮殿的范圍,並全面發掘瞭武庫。南郊的明堂辟雍和王莽九廟,以及西南郊的昆明池和上林苑的部分宮觀的遺跡,也經勘探或發掘。調查發掘工作證明,長安城的形制、佈局基本上與《周禮·考工記》的規制相符。城的平面形狀雖不甚規整,但大體上近於方形,經緯相等,12個城門平均分佈在四面;每個城門有3個門道,經由城門的主要大街都分成平行的3股;長樂宮和未央宮在城的南部,東市和西市在城的北部。

西漢長安城平面圖

  城墻、城門和街道 城墻全部用黃土夯築。根據遺存,高度在12米以上,基部寬度為12~16米。墻外有壕溝,經發掘,寬約8米,深約3米。由於城墻建於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之後,必須遷就兩宮的位置,所以南面城墻有多處曲折。北面城墻因河道的關系,更有許多曲折、偏斜之處。因此,後世有所謂“城南為南鬥形、城北為北鬥形”的附會。經實測,其長度東面城墻約6000米,南面城墻約7600米,西面城墻約4900米,北面城墻約7200米。四面總長合漢代六十二裡強。城內總面積約為36平方公裡。

西漢長安城城墻遺跡

  全城四面各 3個城門。東面自北而南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面自東而西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西面自南而北為章城門、直城門、雍門;北面自西而東為橫門、廚城門、洛城門。發掘工作證明,每個城門都有3個門道,各寬6米,恰好等於當時4個車軌的寬度。這就是文獻記載的所謂“三塗洞開”,“方軌十二”。除霸城門、覆盎門、西安門、章城門因入門不遠便是長樂宮和未央宮而外,其餘8個城門都有1條大街通入城內,全城共8條大街。名稱可考的,有章臺街、香室街、夕陰街、華陽街、槀街、尚冠前街等。大街均成直線,互相交叉,會合,形成許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最長的是安門大街,長5500米。其次是宣平門大街,長3800米。最短的是洛城門大街,長850米。其餘多在3000米左右。各條大街的寬度均在45米左右,其間有兩條排水溝,將全街分為平行的3股。中間的一股寬約20米,兩側的兩股寬各約12米。據記載,中間的稱“馳道”,是專供皇帝行走的。

宣平門遺跡

  宮殿和武庫 長樂宮在城的東南部,又稱東宮。漢初皇帝在此視朝,惠帝以後改為太後所居。系由秦代的離宮改建而成,平面形狀不甚規整。據勘探,周圍築墻,全長在1萬米以上,合漢代二十餘裡;面積約6平方公裡,約占全城總面積六分之一。據記載,四面各設一門,稱司馬門。東面和西面的司馬門外有闕,稱東闕和西闕。宮中主要建築物有前殿、臨華殿、長信宮、長秋殿、永壽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鐘室等。

  未央宮在城的西南部,又稱西宮。為皇帝朝會之處。據勘探,平面呈方形。四面築圍墻。東、西兩墻各長2150米,南北兩墻各長2250米,周長合漢代二十一裡。全宮面積約5平方公裡,約占城內總面積七分之一。據記載,四面各有一司馬門。東面和北面門外有闕,稱東闕和北闕。諸侯來朝,入自東闕;士民上書,則詣北闕。宮內主要建築物有前殿、宣室殿、溫室殿、清涼殿、麒麟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陽殿、柏梁臺、天祿閣、石渠閣等。據勘測,前殿居全宮的正中,基壇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200米,北端最高處高約15米,是利用龍首山的丘陵造成的。

未央宮前殿遺跡鳥瞰

  武庫在長樂、未央兩宮之間,安門大街的西側。平面呈長方形,四周築圍墻,東、西墻各長320米,南、北墻各長880米。共有7個倉庫。最大的1個長230米,寬46米,分隔為4個庫房。庫房中原設有放置兵器的木架,木架本身已朽壞,排列有序的礎石尚存。

  桂宮在未央宮之北,西面靠近城墻。經勘探,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約880米,南北約1800米,四面築圍墻。據記載,北宮和明光宮各在未央宮和長樂宮之北,但迄今尚未究明其范圍。建章宮在西城外,已勘察其位置和范圍。據記載,宮的正門在南面,稱閶闔門,門內有別鳳闕。北門外和東門外亦有闕,各稱北闕和鳳闕,後者至今尚遺留在地面上。宮中主要建築物有前殿、駘蕩宮、馺娑宮、枍詣宮、天梁宮、承光殿、奇華殿、鼓簧宮、廣中殿、函德殿、神明臺、井幹樓等。北部有太液池,形跡可辨;池北有石魚,已發現。

  民裡和商市 住宅區以“裡”為單位,有“閭裡一百六十”的記載。名稱可考的,有“尚冠裡”、“修成裡”、“黃棘裡”、“宣明裡”、“建陽裡”、“昌陰裡”、“北煥裡”、“南平裡”、“大昌裡”、“戚裡”、“宜裡”、“當利裡”、“棘裡”、“南裡”、“囂陵裡”、“假陽裡”等。它們主要分佈在城的北部,靠近宣平門一帶。據記載,少數權貴人物的邸宅在未央宮北闕附近,稱“北闕甲第”。

  據記載,長安有九市,其位置在城的西北部,雍門附近,橫門大街的兩側。三市在街東,稱東市;六市在街西,稱西市。調查中發現,地面上散佈著許多錢范和陶俑,說明這裡有手工業作坊。

  南郊禮制建築、上林苑和昆明池 王莽執政時,在長安建立明堂和辟雍,同時又興建靈臺。建立新朝以後,又大興土木,建造宗廟,即所謂“九廟”。辟雍和九廟的遺址已在安門和西安門外的南郊發現,並經全面發掘。它們是按照儒傢的傳統禮制和當時流行的陰陽五行的學說設計的(見漢長安南郊禮制建築遺址)。

  上林苑為秦都咸陽時所建,漢初荒廢。漢武帝時收為宮苑,並大事擴充,其范圍包括長安城外東南至西南的廣大地區,周圍200多裡。苑內有離宮別館數十處,所遺瓦當往往印有“上林”字樣。在長安城的西南約 2公裡,發現瞭一處宮觀遺址,出土許多窖藏的銅器,所刻銘文說明都是上林苑中所用之物。

  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為瞭訓練水軍與昆明國作戰,並解決都城水源不足的問題,在長安城西的灃水與潏水之間開鑿昆明池。經勘察,昆明池的遺跡是一片窪地,面積約10餘平方公裡。北部的一處高地是當時池中的島嶼,應是豫章館之所在。池址附近至今遺有石雕人像一對,東面的為牽牛,西面的為織女。池址周圍發現瞭許多建築物的基址,應為上林苑中宣曲宮、白楊宮、細柳宮等宮觀遺址。

  東漢及其以後的長安城 東漢建都雒陽(見漢魏洛陽城遺址),但長安稱西都或西京,仍是一個重要的城市,獻帝時曾一度遷都於此。西晉末年,愍帝亦曾在此建都。此後,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都在這裡定都。隋代新建大興城(唐代復稱長安)為都城以後(見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西漢以來的長安城遂廢。

  發掘工作證明,西漢長安城的城門、宮殿、武庫及城南的禮制建築等,都是在新莽末年及其以後的戰火中被毀的。有些城門如宣平門,曾經多次重修,在東漢、魏晉、五胡十六國時期及西魏、北周以迄隋初,一直被繼續沿用。東漢的五銖錢、東漢末年的“董卓錢”、後趙印有“石安”字樣的磚、北周的“五行大佈”錢和隋代的五銖錢等,在宣平門的各個時期的堆積層中被發現,說明東漢及其以後長安城的歷史,與文獻記載相符。

  

參考書目

 王仲殊:漢長安城考古工作初步收獲,《考古通訊》1957年5期。

 王仲殊:漢長安城考古工作收獲續記,《考古通訊》1958年4期。

 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說》,中華書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