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亞蘇美爾-阿卡得時代城市遺址。古時稱圖圖蔔(Tutub) 。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東面的迪亞拉河谷。1930~193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學者主持發掘。遺址由4個獨立的土墩構成(分別標為A、B、C、D),其中已發掘的土墩 A主要為神廟堆積,屬傑姆代特奈斯爾文化時期(西元前3100~前2900)至伊新 -拉爾薩時期(前2017~前1763),土墩 B、C、D發現有古巴比倫時期(前1792~前1595年)的陶片。城市的全盛期是蘇美爾早王朝時期。

  最早建造的神廟是月神欣廟,它有10個清晰可見的建築層,前5層(1~5)屬初史時期後期,後5層(6~10)分別屬於早王朝早、中、晚期。欣廟的建築造型和規模是逐步變化和擴大的,最初為單獨的廟宇,後來發展為由許多房屋組成的套房格局。自第6層起,開始采用平凸磚為材料。規模最大的神廟是橢圓廟,於早王朝中期和晚期 3次改建,為帶有雙重圍墻的環形聖地,也以平凸磚為建築材料。橢圓廟址最大時占地達8000平方米,神廟內有聖殿、祭司住房和庫房、面包加工場,神壇前的中央廣場占地達2000平方米,可能是集會之處。橢圓廟的建築結構表明,廟內是僧侶貴族的宮室,而廟墻外則是生產者的住房。海法吉神廟從考古學上提供瞭早王朝時期神廟奴隸制大經濟的證據。在欣廟、橢圓廟以及寧吐廟中發現的圓筒印章、獸形陶制器皿、浮雕石飾板以及石雕像、紅銅雕像等遺物,有助於對海法吉城的進一步瞭解,如出土的慶功宴石刻中的武帥戰車及角頭場面,說明當時的戰爭已相當頻繁。

海法吉城址出土的浮雕石灰石飾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