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地區佛教石窟寺。是甘肅省敦煌縣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有時也包括安西縣萬佛峽的榆林窟,一般指莫高窟。莫高窟位於敦煌縣東南25公裡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據武周聖曆元年(698)《李君修佛龕碑》記載,樂僔和尚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創鑿洞窟,法良禪師接續建造。經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諸代相繼鑿建,遂成為巨大的石窟群。南區近千米長的崖面上,洞窟鱗次櫛比,密若蜂房,中部尤為集中,上下多達5列。已編號洞窟492個,存壁畫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影塑未計在內),唐、宋木構窟簷 5座。根據洞窟形制、塑像和壁畫的題材及藝術風格的特點和變化,莫高窟可分為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 4個大的發展時期。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歷史長久,位列全國石窟之冠,也是世界著名石窟。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見彩圖)

甘肅敦煌石窟外景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北壁藥師變局部:樂隊(唐)

敦煌莫高窟第196窟西壁勞度叉鬥聖變(晚唐)

敦煌莫高窟第45窟塑像:迦葉(盛唐)

甘肅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南壁五百盲賊得眼故事畫(西魏)

  發現史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廢,至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以後,又受到人們的註意。雍正年間督修敦煌城的汪漋,發現《李氏再修功德碑》和莫高窟壁畫,寫詩盛贊敦煌藝術。嘉慶年間,著名的西北史地學者徐松遊歷莫高窟,在《西域水道記》中,記錄瞭有關莫高窟的資料,並探討其創建的年代和歷史。道光十一年(1831)敦煌知縣蘇履吉修撰的《敦煌縣志》,附載瞭描述莫高窟的版畫和詩文。光緒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4萬多件。此後莫高窟更為引人註目。1907年英國的A.斯坦因掠走寫本文書24箱和繪、繡的佛畫5箱,1914年斯坦因再次從敦煌掠去5箱寫本,兩次共掠走遺書、文物1萬多件。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餘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1911年日本人桔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弄走約600件經卷。1914年俄國人C.Ф.奧爾登堡(1863~1934)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並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瞭第 263窟的壁畫。1924年美國人L.華爾納用特制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這些盜竊和破壞,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損失。1944年,在莫高窟建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莫高窟才得到真正的重視和保護。1951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同年,中央文化部文物局組織專傢全面勘察,提出保護、維修方案。1963~1966年進行瞭大規模的危崖加固工程,對近 400個洞窟作瞭加固,並加修瞭橋廊棧道。1963~1966年和1979~1980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在窟前進行考古發掘,發現瞭一批窟前建築遺址、洞窟和文物。

  北朝時期 現存北魏、西魏、北周等北朝洞窟36個(有少數北魏洞窟可能開鑿在北涼時期)。窟形主要有3種:①主室兩側壁鑿有小禪室的禪窟。西魏大統四、五年(538、539)題記的第 285窟,是典型代表。該窟主室平面方形,覆鬥形頂,正壁鑿一大龕,兩側各鑿一小龕、南北壁各鑿出 4個小禪室。②“中心柱窟”。平面作長方形,窟內鑿出方形塔柱,柱體四面開龕塑像,窟頂前部多作“人字披”形,後部為平棊頂。這是北朝時期的典型窟形。③方形平面的“覆鬥頂窟”。正壁(西壁)大多開鑿一大龕。覆鬥頂窟於北魏末、西魏初出現,一直沿用到元代,隻是在龕的形制和位置上略有變化。窟中所塑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有二夾侍菩薩像,此外還有釋迦多寶並坐像、菩薩像和禪僧像等。北周時期,佛的兩側出現二弟子像,成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一鋪的組合。塑像背部多與壁面相連,個別較小的菩薩像是頭部模制後接在軀幹上。有的中心柱和四壁上部,貼有影塑千佛、供養菩薩和飛天等像。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和四壁上部多為天宮伎樂,四壁下部為藥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面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本生和因緣故事,位置適中,醒目突出。北周時期,這類故事畫題材增多,並且還畫到人字披或窟頂四坡上。佛傳故事畫除降生、出遊四門、降魔、初轉法輪等片斷外,還有內容連續的長幅佛傳故事畫。本生故事有屍毗王割肉貿鴿、薩埵那舍身飼虎、月光王施頭、睒子深山奉養盲父母、九色鹿舍己救人、須阇提搬兵復國、須達拏太子施舍、善事太子入海求寶等。因緣故事有沙彌守戒自殺、五百盲賊成佛(見彩圖)、須摩提女請佛、微妙比丘尼現身說法等。這類故事畫的構圖,除方形或長方形的單幅式外,多為橫卷連環畫的形式。北魏時期多以土紅色為底色,用青、綠、赭、白等色敷彩,色調熱烈厚重。西魏以後多用白色壁面為底色,色調趨於清新雅致。北朝佛教重視禪行,這一時期的石窟內容多與僧人們坐禪觀佛的宗教活動有關。

莫高窟第249窟西魏壁畫 狩獵圖

第249窟西魏壁畫中的野牛

  隋唐時期 為莫高窟的全盛期,現存隋唐洞窟300多個,占洞窟總數60%以上。這時期的典型窟形是平面方形的覆鬥頂窟。隋代這種窟內正壁一龕的形式雖仍流行,但已出現南、西、北三壁各鑿一龕的形式。龕體加深,龕下沿的位置較前代升高。龕口、龕頂近於長方形,龕內平面有的呈凸字形。唐代的龕形有所變化,前期平面多作梯形,龕頂上仰,龕口向左右敞開,便於展示龕內塑像。後期平面作橫長方形、盝形頂。龕內有僾形低壇,壇上置塑像。唐前期出現的大像窟高在30米以上,其後室平面近於方形,靠正壁為一身石胎泥塑大倚坐像,像兩側和後部鑿出供繞行巡禮的隧道。甬道上方鑿出 2~3 個采光的大明窗。前室原建有窟簷式的多層木構建築。唐後期出現的新窟形,一是方形平面的覆鬥頂窟。壁面不鑿佛龕,在窟內中部設置方形佛壇,佛壇後部有通連窟頂的背屏,塑像置於佛壇上。二是大臥佛窟。平面為橫長方形,盝形頂,後部鑿出通窟寬的涅槃臺,其上塑涅槃像。唐代洞窟有的在甬道兩側或前室加鑿小的耳室。

  隋唐塑像風格由於政治的統一而與中原地區更趨一致,塑造形體和刻劃人物性格的藝術技巧進一步提高,題材內容增多,並出現瞭前代不見的高大塑像。隋代塑像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四菩薩為一鋪的組合。個別洞窟在塑像組合上增加瞭二力士、四天王像。此外還出現一佛、二菩薩為一組的立像或三組鼎足而立的九身立像等新題材。隋代塑像面型方圓,體形健壯,較為寫實,腿部一般較短。唐代塑像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加二力士的七身一鋪或九身一鋪的組合。此外還有七佛像、供養菩薩像和高僧像等。建於武周延載二年(695)的第96窟“北大像”,高33米。建於開元年間的第 130窟“南大像”,高26米。唐大歷十一年(776)李大賓營建的第148窟,主尊涅槃像長約15米,像後站立七十二身弟子像,各呈悲容,神態不一,是莫高窟最大的一組彩塑群像。

  隋唐壁畫題材豐富,場面宏偉,色彩瑰麗。人物造型、敷彩暈染和線描技巧,都達到空前的水平。隋代壁畫正值北朝向唐代過渡階段,除沿用原有的一些題材外,新出現瞭經變畫,如西方凈土變、東方藥師變、維摩詰經變、法華經變等。畫面一般較小,內容也較簡單。唐代壁畫的主要題材,是多種經變畫,前後期在題材和佈局上又有所不同。前期的內容有觀無量壽經變、阿彌陀經變、東方藥師變、彌勒經變、維摩詰經變、法華經變等。一般是每壁一幅經變,同一窟內的題材種類不多。後期經變畫種類增多,新出現瞭金剛經變、金光明經變、華嚴經變、思益梵天請問經變、密嚴經變、楞伽經變、楞嚴經變、報父母恩重經變、勞度叉鬥聖變等。多種經變匯於一窟,是後期的一個特點。其多者如第85窟,全窟經變畫竟多達15種。此外還有與經變畫相配合的屏風畫、佛教感應故事畫、瑞像圖以及歷史人物畫等。唐代還出現瞭如意輪觀音、不空羂索觀音等密宗題材壁畫。供養人像在北朝為數寸小像,到唐代變為二、三尺乃至等身高的巨像,且多占據甬道兩壁或窟內顯著位置,這是耐人尋味的變化。唐後期第 156窟的張議潮出行圖和宋國夫人出行圖,兩幅畫中表現晚唐時期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和夫人出行的情景。在橫幅長卷式壁畫上,儀仗、音樂、舞蹈、隨從護衛等人物分段佈滿畫面,組成浩浩蕩蕩的出行行列,開創瞭莫高窟在佛窟內繪制為個人歌功頌德壁畫的先例,以後的曹議金出行圖和榆林窟的慕容氏出行圖都受到它的影響。唐前期壁畫中凈土內容的經變畫占很大比重,是往生凈土思想在世俗信徒中具有廣泛影響的反映。後期經變畫種類繁多,正是唐代佛教宗派林立,各有所崇的寫照。

  五代、宋時期 繼張氏傢族統治敦煌之後,在920年前後,敦煌地區的軍政大權落入曹議金之手,至1036年西夏占據敦煌,其間曹氏傢族統治敦煌地區100餘年,屬於這一時期的洞窟將近 100個。這時期除新開鑿的一些大型洞窟外,多是改建、重繪前代舊窟。新開的大窟平面均為方形,窟內中部置方形佛壇,壇上置塑像。佛壇後部有連至窟頂的背屏。窟頂作覆鬥形,其下端四角處,鑿出圓拱形的凹面,畫四大天王像。窟門甬道頂部均作梯形。在下層的大窟前面,曾有建於臺基之上的木構殿堂建築,構成前殿後窟的格局。這時期塑像的內容和組合,多沿襲唐代。第61窟以文殊菩薩為主像,是僅有的一例,塑像雖已毀,但殘跡尚存。壁畫題材也多沿襲唐代。引人註目的是第61窟西壁的五臺山圖。圖高近 5米,長13.5米,通貫全壁,面積達60平方米,是莫高窟最大的一幅壁畫。圖中概括瞭河北道鎮州經五臺山至太原數百裡內的山川地形、城鎮,畫有城廓、寺廟、橋梁、亭閣、店鋪、草廬等各式建築170多處,並描繪瞭各種人物的活動場面,生活氣息強烈。供養人像更趨高大,一般都在2米以上。第98窟的供養像最為高大,約近3米。曹氏傢族統治時期,對莫高窟崩毀崖面進行瞭整修,繪制瞭大面積的露天壁畫,同時還加修瞭部分洞窟的木構窟簷和棧道,在下層的第55、第61、第98、第100 窟等大型洞窟前都建有木構殿堂建築,可以想見當時莫高窟的外貌何等宏偉壯觀。

  西夏、元時期 西夏政權和元代統治敦煌的 300多年間,莫高窟的修建、重修活動一直延續未斷。西夏時期新開鑿的洞窟很少,多是改建舊窟,改塑或妝鑾前代塑像,很難指出典型的窟形和塑像。在第491窟發現的女供養人塑像,為前代所少見。元代洞窟數量很少,第465窟規模較大,有前後兩室,平面皆作方形,覆鬥形頂。後室中部有一圓形佛壇。第 3窟為平面方形,正壁開一龕的覆鬥頂小窟。塑像均殘毀無存。西夏壁畫中新題材很少,但在構圖和敷彩上卻有特點。壁畫中供養菩薩行列變得高大,多占據甬道或壁面下部的顯著位置。凈土變之類的經變畫,構圖銳意簡化,有的幾乎與千佛像難以區分。畫面構圖和人物形象都過於程式化,顯得呆滯而缺少生氣。色彩多用大面積的綠色為底色,用土紅色勾線,整個畫面色調偏冷。壁畫中較多地使用瀝粉堆金手法,這是前代所少見的。莫高窟有77個洞窟的全窟或大部分壁面,在西夏時被重繪壁畫,因而遺存的西夏壁畫數量十分可觀。第465窟和第3窟的壁畫,代表瞭元代兩種不同風格的繪畫。第 465窟的後室四壁和窟頂佈滿密宗曼荼羅和明王像。四壁下部畫有織佈、養雞、牧牛、制陶、馴虎、制革、踏碓等進行各種操作的人物畫60多幅。每幅畫的左或右上隅都貼有小紙條,其上有墨書榜題,上部寫藏文音譯漢字,下部寫漢文意譯名稱。壁畫內容、構圖形式、人物形象以及敷色、線描等,都與當時的漢族畫風迥然不同,帶有濃鬱的藏畫風格和陰森、神秘的情調。此窟有可能是藏族匠師根據藏文佛典,運用藏族繪畫技法繪制的。第3窟建於元至正年間,西壁有甘州畫師史小玉的墨書題記,壁畫以密宗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為主。壁面以細而剛勁的鐵線勾描人物形體,用蘭葉描和折蘆描表現衣紋和飄帶的轉折頓錯,線描技巧造詣很高。第61窟甬道兩壁西夏末、元初重畫的熾盛光佛和黃道十二宮星象圖,是莫高窟壁畫中僅見的題材。

  莫高窟窟前建築遺址 配合莫高窟加固工程,敦煌文物研究所在窟前進行考古發掘,范圍從第22窟至第129窟之間,長約380米,寬6~15米。在130、146、152窟前也進行瞭清理。先後發現五代、宋、西夏、元等不同時期的建築遺址20多座。遺址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磚包臺基殿堂建築遺址,均位於洞窟前面,後部與洞窟連通,前有踏步。殿堂西壁利用窟外崖壁建成,南北兩側夯築山墻,前墻中部設門,地面鋪花磚。這類建築遺址規模一般都比較大。如第130窟窟前下層建築遺址,南北寬21.6米,東西長16.3米。殿堂面闊5間,進深3間。遺址西部甬道口南北兩側,有二長方形塑像臺座,其上原有四身高達 7米的天王像,大部殘去,天王足下的地神像八身尚存有殘跡。這是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另一種是土石基結構的遺址,一般結構均較簡單,規模較小,沒有臺基,也不鋪花磚。清理中還發現瞭第487窟等3個新洞窟和第 490窟等3個小龕。第487窟鑿於北魏時期,位於現地面下約 4米處,表明當時地面比現在低很多。窟前建築遺址上原有建築物,絕大部分和五代至元開鑿或重修的洞窟前後相連,成為前殿後窟的形式。發掘中還發現瞭北魏刺繡、唐代絹幡、文書、印本佛像、殘碑、塑繪工具和彩繪漆器等重要文物。

  敦煌西千佛洞 位於敦煌縣城西南30餘公裡處,洞窟鑿在黨河北岸的峭壁上。現存編號洞窟共16個。最早的洞窟開鑿於北魏,最晚的洞窟建於唐代。洞窟的壁畫、塑像有的經過後代的重繪和改塑。洞窟形制、壁畫題材和藝術風格等都與莫高窟同期洞窟十分相似,僅第16窟的唐後期十六羅漢塑像是莫高窟中未見的塑像題材。

  

參考書目

 《中國石窟·莫高窟》1~5卷,文物出版社、平凡社,東京印刷,1981~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