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波斯的記功石刻。位於伊朗克爾曼沙阿城東30公裡的貝希斯頓村附近,故名。銘文刻於從古代米太首都埃克巴坦那到巴比倫的驛道附近一座難以攀登的山崖上,離地約 150米。為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在位(西元前522~前486)期間所刻。1835年,英國人H.C.羅林森(1810~1895)發現並製成拓本。銘文分成許多組,約有1200行字,用 3種楔形文字(古波斯文、新埃蘭文、巴比倫文)刻寫。主要記載岡比西斯二世死後,波斯發生的高墨達政變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全國規模的的暴動。銘文頌揚大流士鎮壓瞭國內的起義活動,出征19次,俘獲9個叛王,重新恢復瞭波斯帝國的統一。此外,還提到大流土建立的政府行政體系等情況。

  銘文左上部有浮雕,面積約為3米×5.5米,表現大流士頭戴王冠,左手持弓,左腳踩在仰臥於地的高墨達身上。其身後站著手握弓箭和長矛的2名侍從,面前是9 名被俘的國王。他們雙手反綁,頭頸被繩縛住,呈魚貫而行狀。浮雕部分的上方為擬人形象的阿胡拉·瑪茲達神,他長有翅膀,帶著太陽圓盤在飛翔,眼睛正俯視大流士,象征大流士的權力是由阿胡拉·瑪茲達神所賜予的。

貝希斯頓銘文

  貝希斯頓銘文對研究兩河流域和波斯的古代文字具有重要意義。1847年,羅林森釋讀瞭銘文上的古波斯文。此後,經許多學者的努力,又釋讀瞭巴比倫文。埃蘭文則到20世紀上半葉才完全釋讀成功。從而為今人認識所有的楔形文字奠定瞭基礎。銘文也是研究大流士時代波斯歷史的重要史料。它豐富瞭對這一時代波斯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瞭解,修正瞭史書記載的不實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