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第1千年前半葉中亞著名的佛教石窟寺群遺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遺址之一。位於今阿富汗中部巴米揚城北面興都庫什山區海拔2590米的小溪穀中。其地自古為連接印度、伊朗與中亞的交通要衝。中國著名僧人玄奘(632)和朝鮮僧人慧超(727)曾到此訪問。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將其地名譯為梵衍那,並作瞭頗多記載。20世紀20~30年代和60年代,法國、日本考古學者先後在此考察和發掘。

  遺跡主要有洞窟群、石雕大立佛和洞窟壁畫。有石窟窟2000多個,分佈在溪谷南面長約3公裡的斷崖上。在伽藍佈局上,這裡的以石窟和佛為中心的佈局,已取代以佛塔為中心的印度式佈局。很多石窟為佛殿形式,有的甚至集佛殿、經堂和僧房於一身。石窟平面作方形、長方形、八角形和圓形等,其長、寬或直徑一般約5~6米。窟頂為圓筒形、方形、拱形或三角疊澀式的天井。內壁設有佛龕。佛龕與天井之間飾以一、二層列龕。佛像多為泥制,但多已毀壞無存。窟內常見壁畫。大立佛共兩尊,是在砂巖斷崖上開窟粗雕而成,東大佛高37米,西大佛高55米,外形近似,面部和腕部均遭破壞,兩者相距不到 1公裡。佛身原覆以灰泥和草繩制作的衣著,多已剝落。西大佛佛窟中繪有佛、菩薩、飛天、供養人等,具有強烈的印度古典風格。在東大佛佛窟的天井中繪有太陽神駕禦四輪馬車圖,其風格明顯受到波斯薩珊朝的影響,東西兩壁繪以供養人的帶狀構圖,其間亦有佛陀、菩薩形象,但其服飾則是特異的。這裡的藝術逐漸改變瞭犍陀羅藝術的風格,形成瞭中亞獨特的佛教藝術流派,即著稱於世的巴米揚藝術。它對中國的克孜爾石窟、庫木吐喇石窟、森木塞姆石窟以及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都有影響。關於兩大佛的制作年代,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在4~5世紀;有的主張西大佛為2世紀,東大佛為 5~6世紀;有的則認為東大佛為2世紀,西大佛為6~7世紀。據日本學者宮治昭研究,這群遺跡的年代為5~8世紀。2001年3月1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員確認巴米揚大佛已被阿富汗塔利班摧毀。

巴米揚石窟群(局部)

西大佛